-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离 骚(节选)教案
朱毅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屈原及《楚辞》;
(二)、梳理课文大意,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鉴赏课文,理解作者借“香草”“美人”所表达的理想政治情怀。体会作者在诗中用极为丰富的想象所进行的描述,了解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培养学生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目标(二)(三);
(二)、难点:目标(三)
三、教学方法:学生预习,完成目标达成一;合作讨论,梳理课文大意,对重要的词句进行理解;合作探究,理解作者借“香草”“美人”所表达的理想政治情怀。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并完成背诵。
四、课时安排: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里的字、词的掌握,准确、通顺、带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问题设置检查学生导学案(一)完成情况,搜集并整理学生查找的资料,掌握《离骚》和“楚辞”的相关文学常识;
3、检查学生对导学案“知识链接”上屈原和他的主要政治理想的了解。
4、梳理大意,查找翻译理解的疑惑。
(一)导入:(作者导入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了解屈原生平经历以及《楚辞》文学常识,5分钟)
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楚国人,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贬后任此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 哀 / 民生/之/多艰。余 / 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 朝谇/而/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
4、检查并订正导学案(一)的题目。教师可自行设计一些题目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5分钟)
(三)疏通课文(基本梳理)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看全文,勾出重要字词的解释,梳理课文的大意。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课文的梳理。(重点梳理)
2、勾画并理解屈原着装的诗句。
教学步骤
(一)课文的梳理
1、教师展示课文梳理资料,结合学生的疑惑梳理章节一。(利用小组学习)
(1)学生阅读章节一,结合注释勾出难点句子。
(2)教师帮助解决难点词句。
(3)学生整理难点词句。
2、教师展示课文梳理资料,结合学生的疑惑梳理章节二。(利用小组学习)
(1)学生阅读章节二,结合注释勾出难点句子。
(2)教师帮助解决难点词句。
(3)学生整理难点词句。
(二)感知人物形象
学生勾画能够体现屈原着装的诗句,认真读一读,思考下这样的着装写出了屈原具有怎样的外貌、情操。教师点拨着装的特点并分析其内在含义,指导学生理解屈原着装的内涵。(结合大《聚焦》P38“鉴赏点一”进行。)
明确:制以为衣兮,集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秦惠文王去世,太子赢荡继位是为秦武王,任命樗chū)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有人建议武王杀张仪。张仪闻讯,邀他的老乡魏章一道逃回魏国,标志着他的政治生涯和一个纵横家的时代的结束。秦武王在位期间,与韩、魏两国交往甚多,一会联合,一会攻伐,放弃了对楚国的进攻。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秋八月,武王与力士孟说(同悦)比武折断筋骨而死。次年,武王异母弟赢则继位是为秦昭襄王。昭襄王的母亲是楚国咩姓公族的后裔,楚宫称她咩八子,入秦后称楚公主,昭襄王继位后尊为宣太后,在她的促成下,秦、楚两国关系出现和解迹象。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楚两国互为婚姻,秦迎妇于楚,楚迎妇于秦,结为昆弟之国。次年,怀王与昭襄王在楚国黄棘(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会晤,签订“黄棘之盟”。再次年,齐、韩、魏三国以楚背弃列国与秦和亲为由联合攻楚,楚以太子熊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