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记者修养与心理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九章 记者修养与心理学 一、记者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损害媒体和记者声誉的,不仅是有偿新闻,还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方面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 1、偏见和无知。 2、社会良知的缺失。 3、缺少公德与诚信。 二、如何提高记者的道德修养 1.敬业奉献。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就要无愧于记者的光荣称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多出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2.诚实公正为文先为人。记者应该是一个诚实的人。记者虽然不是法官,但要求和法官一样公正,只有公正,才会说真话,讲真实。倘若谁给了一些好处就为谁说话,就违背了记者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公正是做人的本分,更是记者从业的原则。 3.清正廉洁是记者工作的特殊性。如果记者通过采访报道获取钱财,久而久之,记者的形象受到损害,人们对记者的信任受到质疑。 4.建立起惩处和制约的机制。 三﹑记者的素养 对于新闻记者所必备的素养,美国著名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概括出以下几点: (1)记者要知道昨天和今天发生的事,并努力从消息来源那里了解,明天将要发生什么事。 (2)记者要有能看到准确细节的眼力。 (3)记者要有勇气面对事实。 (4)记者要有勇气在竞争的通讯社施加压力和局面中坚守自己的信念。 (5)记者必须掌握事实,并且在收集事实时敢作敢为。 (6)新闻记者是正直诚实的人。 (7)记者对每项任务都要深入研究。 当代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养有以下几点: (1)业务素养——记者必需的新闻采访写作能力,即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敏感、新闻发现、文字表达等业务能力。 ①采访中的新闻敏感与发现新闻的能力。 ②采访中的脑功、眼功、听功、记功。 ③记者的表达能力。 ④掌握现代化采访、发稿手段的能力。 (2)综合素养——记者必需的博学、多才、人文精神、社会经验等要求。 ①记者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博”,并力求在广博的基础上有更精深的了解和掌握。 ②社会活动能力。 ③生活适应能力。 (3)心理素养——记者必需的“勤”、“韧”、“静”、“公”、“美”等心理素质。 ①“勤”就是勤奋。 ②“韧”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③“静”就是甘于寂寞,力戒浮躁,拒绝诱惑,内心守一不动。 ④“公”,众也。“公”是一种操守,一种境界。作为记者必须要有公心,事前多考虑此事是否为公﹑是否奉公,是否损公肥私﹑损人利己。 ⑤“美”即完美﹑美好。这是新闻业的最高境界,是记者追求真实﹑追求真理的集中体现。 (4)专业素养——职业精神。 ①唯恐天下不兴的理性精神。 ②国家利益在心头的使命意识。 ③关注社会底层的平民情怀。 ④争做精神标杆的高尚心灵。 ⑤不怕流血流汗﹑不畏艰难险阻的吃苦精神。 报道中记者心理健康问题 —以汶川大地震为例 大地震后,一份针对沪津两地大地震一线新闻工作者心理历程的问卷调查显示,249名受访记者中,超过半数(63.8%)的记者都曾经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恐惧情绪,接近半数(45.1%)的记者表示会有“情绪低落”的不良症状,分别有24.8%、19.7%、18.9%的受访者出现焦虑、失眠和噩梦的生理反应,另有9.6%、8.9%的受访者在行为上出现了“痛哭”和“麻木”现象。 地震报道中新闻采访的特殊场景与记者的特殊心态 1.记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肩负着新闻报道的职责,前线记者必须尽可能地赶赴地震中心的各个重灾区,直接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真实地反映各种客观刺激,这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的前提。而不断的余震、塌方、泥石流,随时有可能爆发的疫情和山洪,都对记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央视记者张泉灵在返回都江堰的途中,报道队伍刚经过一个非常狭窄的路口,后面500多米高的山突然全面崩塌。事后她回忆道,“如果稍慢一些,就可能是生死相隔了。”在灾区的采访工作中,恐惧感几乎同记者如影随形。 发生恐惧反应时,人会本能地心跳、心慌、手抖、出汗,想逃离现场寻求安全。极度恐惧的时候,人会惊慌失措,产生意识分离,严重降低人的敏锐力。即使记者凭借高度的责任感和意志力压制住逃生的本能,继续采访,但恐惧的认知及其对记者心理的影响,仍将在记者的潜意识中形成累积、无法释放。 2.通讯、交通不便,报道传输困难   大地震造成许多地方道路坍塌、堵塞,通讯、电力基建被毁,地震发生初期,只有成都和绵阳两个市区有条件发送稿件,许多地区“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煤气,没有移动、联通、CDMA、小灵通的任何信号”,采访报道基本上回到了“靠步行、人碰人的原始方式”。 设备和资源的缺乏会给记者带来损失感,而损失感则会导致悲伤情绪的产生。悲伤情绪在行为上引发哭泣,产生无意义感,失眠、厌食,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对

文档评论(0)

dreamzhangn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