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美术史复习提纲
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因为很象兽面,所以又叫“兽面纹”。形象一般为横眉裂口、双目圆突,也有的象正面的牛头。纹形多以鼻为中心,左右对称。结构丰满,形象威严。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本是传说中的两种怪兽,饕为贪财者,餮为贪食者。商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逐渐失去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宋代《宣和博古图录》首先使用“饕餮纹”这个名称。
帛画艺术:帛画是中国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现存最早的帛画有湖南长沙楚墓中发现的三幅。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五幅帛画,也非常著名。它们可以代表我国两千多年前人物画的水平。帛画的本质是为死者助丧,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为非衣,用以祭魂、安魂、招魂、护魂用,二为巫术辟邪类,往往是死者生前使用的,死后随葬,便于在冥间继续使用。三为描绘墓主生前生活场景的。帛画的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一为巫术辟邪的天界内容,二为模拟人间的像生内容,三为旌幡招魂的冥间内容。帛画反映出楚汉人的世界观,包括天界和神界观、人生和像生观、地界和冥界观。帛画艺术在我国美术发展史上有着突出的历史地位和高度的艺术价值。
非衣:帛画的一种。本意为非穿着用衣,似衣而非衣,模仿衣服的外形,本质在于助丧。它在灵堂中高悬祭魂,出殡时高举招魂,入葬后覆在棺盖上安魂。马王堆一、三号墓各出土一幅T形帛画,形状象是短袖对襟长衣,顶端横裹一根竹条,上系丝带,可以张举。墓中有明文记载“非衣一,长丈二尺。”所以知道汉初时这两幅帛画即为“非衣”。另外,《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马山墓帛画,以及金雀山和磨嘴子的各三幅帛画,虽然没有发现有明确的称谓,但从出土情况看,性质都与马王堆T形帛画相同,所以都可以称为非衣。有图像的非衣称为旌幡,无图像的非衣称为旌铭。
画像砖:中国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汉代画像砖在出土数量、砖块形制、画幅形式、题材内容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丰富于其他时代。画像砖在河南、四川、山东、陕西、江苏、江西、湖北、云南等省都有出土。题材和内容广泛地表现了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及生产劳动等。画像砖不以对物象刻画的细微为趋向,而是在神似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的准确。作品具有夸张色彩,风格雄健朴拙,博大浑穆,富有时代特征。
画像石: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室祠堂、石阕等墓室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像石。宋以后受到金石学家的注意。20世纪开始收集、研究零散作品,并对地面遗存进行内容的初步考释与介绍。50年代后在考古发掘获得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开始综合研究。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山西、四川等地,湖北、浙江、安徽、北京、天津等地也有少量发现。画像石的内容主要有反映庄园经济的农耕、收获、采桑,反映墓主人生活的出行、射猎、宴饮、乐舞,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如: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二桃杀三士等,神话故事、祥瑞物象如后羿射日、羽人、仙草等。另外各地的画像石内容也各不相同。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平面浅浮雕、弧面浅浮雕、平面凹雕、高浮雕、透雕、阳线刻等。
院体画:中国画的一种。简称“院体”、“院画”。指带有宫廷绘画风格的绘画。有时候也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五代后蜀开始设画院,宋代有规模很大的翰林图画院,明、清也有画院或功能类似的皇家机构。由于要满足帝王欣赏、宫廷装饰等方面的需要,院体画一般风格华丽、细腻,十分讲究法度,要求形神兼备。题材多为花鸟、山水、宫廷生活等。
莫高窟:中国的佛教石窟,敦煌石窟群的主要组成部分。隋代第423窟龛下有墨书发愿文,其中有“漠高窟”3个字,这是关于莫高窟名称最早的记载。在今甘肃省敦煌市中心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州、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继凿建,到唐时已有1000余窟龛,经历代坍塌毁损,现存洞窟492个,保存着历代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余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洞窟中保存着大量的建筑、彩塑和壁画。莫高窟属于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所以石窟里的主题是彩塑。现存彩塑包括圆雕、浮雕、影塑等形式,共三千余身,高度从10余厘米至30米,均为石胎或木芯。早期内容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坐像、说法像、禅定像、思维像以及表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苦修、降魔、成道、说法等像。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内容有三世佛、七世佛、弥勒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观音、势至、阿难、迦叶、四大天王、金刚力士、供养菩萨等形象优美,面相丰满。其中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