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国文多智能取向教学策略.docVIP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一国文多元智能取向教学策略——以古典诗歌为例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中最美、最易引发共鸣的部份,然而为了因应升学考试的压力,中学时代的国文课,教师常花较多时间在字词的解读释义上,无法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古典诗歌之美。因此,在大学的国文课堂,应发展出和中学时代不一样的教法,将重点放在美感赏析与独立思考上。本文基于大学国文通识化的思考,以古典诗歌为切入点,融入西方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从八大智能的不同面向来欣赏古典诗歌,可拓展其广阔的意涵,并探索其中更深邃的隐喻与引申;再配合八大智能的教学方式,一首诗可以发展出数十种读法与教法。使不同天赋资质的学生,透过多元的学习管道,都能进入古典诗歌的殿堂;让古典诗歌的美感情意,润泽每个人的生活世界与生命情境。 关键词:古典诗歌、多元智能、国文教学 (收稿日期:2006年 9月 10 日,接受刊登日期:2006年 11月 30日) 壹、大一国文在通识教育中的角色 自1984年台湾各大学院校全面推动通识教育以来,「大一国文」虽然在名称上或有更替1,学分上或有递减(一学年六学分或四学分),但在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大多被列为核心通识。「大一国文」既列为核心通识科目之一,在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上,不但应与中学时有所区分,也应跳脱「共同必修科目」时代2的制式思维,与时俱进地配合「通识教育」的本质与培育目标。 那么,何谓「通识教育」的本质与培育目标?「通识教育」的本质,一如黄俊杰先生所揭橥,在于:启迪学生心智,开发学生思考能力,进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2004);亦即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应有的知识、技能与情意。而「通识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综合言之,有以下数项:1.培养学生沟通、思考、批判的能力。2.培养学生各种主要知识领域的认识与了解。3.启发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对人生意义及价值有完整概念。4.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怀。5.培养学生具有世界观。6.培养学生鑑往知来的宏大眼光。7.强调伦理道德的思考判断(黄俊杰,1997)。 大一国文做为核心通识教育的一环,虽然常和英文并列,强调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但本国语文和外国语文终究不同,听说读写的能力本就有一定水准;因此其教学目标不应仅止于浅层的语文表达能力训练,而是融合归纳分析、演绎推理、逻辑批判、创意思考等深层的口语书面表达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之外,大一国文还担负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大任,尤其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要免于成为「失根的兰花」并保有地域特性的竞争力,本国文化的延续发扬更形重要。另外,从人文素养的层面而言,文学创作源自于对人、对天地万物的关怀,文学作品安顿内在心灵的犹疑纷扰,透过感知觉察、同情共感,将伦理道德、人道关怀内化于心,更使国文成为情意教育的主轴。 1 如澹江大学与辅英科技大学以「文学欣赏」和「语文能力」等课程名称取代以往大一上下学期的国文课程;政大、清大改为国文领域内的课程(詹海云,1995;谢大宁,2003) 。 2 民国四十七年由教育部所颁佈的「大学共同必修科目」之规定,将「国文」、「英文」、「国父思想」、「宪法」、「历史」等科目订定为各大学校院必修课程;八十五年九月,大法官会议释宪,宣告「部定共同必修」违宪,取消「部定共同必修」 。 认清大一国文在通识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助于订定实际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材与教法。核心通识下的大一国文,其教学目标不仅止于训练语文能力,尚有丰富情意表达、启发独立思考、及融合文化内涵3;如何让不止一项的教学目标能在四学分或六学分的课堂中达成,有赖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一举数得!而从人本教育的架构来考量,在选取教材、教法与成绩考核时,当认知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4以「人」引领教学方向(李玲珠,2003),才能建构学生自我的感悟与理解,并呈现文学赏析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贰、诗歌教学与多元智能 西片《春风化雨》(Dead Poets Society)中一位教高中英文的老师John Keating,在教英诗时用了一些突破传统的方式,如:教<把握时光的青涩少年>的讚美诗时,带学生看老照片,以点出「抓住今天」的主题。教惠特曼(Walt Whitman) 〈啊,船长,我的船长〉(“O! Captain! My Captain”) 时,他站在讲桌上,告诉学生要以不同的方式观看事物、找寻新的视野5。在带领学生唸诗句时,配合古典音乐的节奏(或急或缓);用踢足球的力道(或强或弱),来诠释诗的感觉。虽然诗歌是属于语文的创作成果,这位英文教师却不单单只用语文的方式(听说读写)来教学,透过视觉空间(看老照片)、肢体动

文档评论(0)

pep22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