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ppt

  1. 1、本文档共1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 绪论 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是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学为主体,兼容诸子百家,即主要是道、法、名、墨、阴阳、兵等家,以及佛教与道教思想精华于一体而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只强调某一一家或者某一个人都是片面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公元1883-----1969年)曾提出过著名的“轴心时代”理论。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帕森思(Talcott? Parsons)则提出“哲学的突破”观念。 对中国来说,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以其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帕森思所谓“哲学的突破”,他们的学说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 绪论 主要内容: 第一讲诸子百家争鸣与融合——乱世绽放的文景 第二讲儒家——先秦崛起的第一学派 第三讲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 第四讲法家——新势力的崛起 第五讲道家——隐士风度与哲人智慧 第六讲兵家——以战争的观点看世界 第七讲杂家——诸子百家的汇流与融合 第一讲 诸子百家的争鸣与融合 一、先秦诸子百家概况 1、诸子百家的产生与分类(关于诸子百家的界定) (1)诸子与“士”的兴起有关。 “士”本处于西周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春秋、战国之世“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大改组,将之从沉重的宗法制枷锁中解脱出来,在社会身份上获得独立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专门文化知识并以脑力劳动为特点的社会阶层。 (2)随着周王室统治的衰微,“王官之学”发展到“学术到民间”。 何谓“百家”? 在当前思想史的研究、写作中,司马谈的“六家”、刘歆、刘向父子的“九流十家”,是真正用来描述、把握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界的基础“话语”。各种讨论到“百家争鸣”的文章,也似乎多是说说而已,要不就搬出儒、墨、道、法等家。于是,名义上的“百家”,变成了几家、十几家。总之,在当前,“百家”成为了一个虚幻的名词。其实,打开先秦至汉代的子书以及史书,“百家”的存在不容置疑的。 在先秦时期,表示思想团体的“家”至少有两种意涵: 一种是针对有学术师承、学术渊源的学派而言的; 一种是针对有相近的学术宗旨、学术兴趣、学术问题的学者群而言的,不必然有师承渊源。前者为本意,后者为引伸义,外延较前者宽泛。 战国时的诸子,显然更重视有学术师承、学术渊源的学派这一意义上的“家”。这样的一“家”之所以成其“家”,在于独立的思想观念和延续的师承渊源。 因此,“百家”是泛指当时诸多的学派,每一个自成一家之言的学者都可以成为一家。从这种角度来看,说先秦有“百家”,决不是什么夸张之说。 2、诸子百家历史使命及其文化价值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中说: “吾国学术。大略可以分为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之学,一也。两汉之儒学,二也。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宋、明之理学,五也。清代之汉学,六也。现今所谓新学,七也。七者之中,两汉、魏、晋,不过承袭古人;佛学受诸印度;理学家虽避佛,实于佛学入之甚深;清代汉学,考证之法甚精,但于主义无所创辟;最近新说,则又受诸欧美者也。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 文史学家罗根泽把我国学术思想分为四期: (一)自上古至东汉末,为“纯中国学时期”; (二)自魏初至五代末,为“中国学与印度学之交争时期”; (三)自宋初至清中世,为“中国学与印度学之混合期”,或称“新中国学时期”; (四)自清中世至现在,为“新中国学与西洋学之交争时期”。 这两种说法异曲同工:如果我们要找“纯中国学”的话,需要把目光投向先秦两汉时期;如果我们要从纯中国学里面找最具原创性质的学术的话,需要把目光投向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先秦诸子百家之学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最纯粹的表征。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有着异常敏锐的洞察力。尤其是儒、道、法、墨等家,深刻影响了他们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华夏民族基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模式。 二、如何看待先秦诸子的争鸣与融合 1、百家争鸣盛况与互相影响(学术自由)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宽容的学术政策与百家争鸣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无论是战国早期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的“稷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的“咸阳之学”,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

文档评论(0)

xinshengwen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11233133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