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刍议孝文帝改革及评价孝文帝改革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包括冯太后亲政时期的一些改革,所以整个改革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太和八年(484年),主要是变革政治、经济制度。这期间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实三长制,实行定额租调制,接着迁都洛阳。第二阶段始于太和十八年,即迁都洛阳后开始的,主要是变革拓跋鲜卑的社会生活习惯。其间,禁胡服,禁鲜卑语,改籍贯,改姓氏,定姓族,提倡胡汉通婚,改官制和刑律,尊孔尊儒,兴复礼乐。一、孝文帝改革孝文帝亲政时,北魏王朝在政治上、文化上还存在“胡汉杂糅”的不协调现象,而且鲜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未改变,与逐步封建化了的社会经济不协调。但是这也并不说明北魏仍保有着拓跋部所有的旧传统。因为冯太后亲政时已进行了许多改革。冯太后曾经下令禁止鲜卑族内部通婚,整顿、改革官制,实行俸禄制,特别是颁行均田制,三长制,在历史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许多内容都是冯太后改革的继续。但是,孝文帝并不只是消极地沿袭过去政策,而是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加以扩大,改革力度更大更强。主要有以下几点:1.迁都洛阳人人都夸孝文帝的迁都是一个伟大而正确的决策,事实也是如此。只是迁都并不是像世人认为的那样,由孝文帝的远大目光而决定的。事实上,迁都是有许多客观原因的,逼着不得不迁,只是孝文帝抓住了这一次机会一举南迁。北魏自道武帝拓拔??定都平城,虽进行过一些农业改革,但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粮食问题是迁都的客观原因之一。居于拓跋氏北方的柔然人势力扩张起来,如果仍定都平城,稍一疏忽就有被包围的危险;倘南迁洛阳,此时南齐国日趋衰颓,不但不能威胁洛阳,而且孝文帝认为如大举南侵,南北统一指日可待。这也是一个迁都原因。此外,迁都为何要迁至洛阳呢?洛阳是中原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地区,孝文帝要以华夏文化的继承者自期,要宣告自身的正统地位,故迁都洛阳。2.革除旧习为了适应迁都后的形势,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胡服”(通鉴),一律改穿汉服。这一服饰改变推进了胡汉生活习俗的融合,但某种层面上也不得不说是孝文帝主观的动机。他要通过衣冠礼乐方面的改革说明北魏王朝是华夏正统文化的继承者。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宣布禁止鲜卑语。孝文帝是想通过消除鲜卑族和汉族在言语方面的隔阂来逐渐泯灭民族间的隔阂,以达到其汉化的最终目的。此外,孝文帝还命令改鲜卑人的姓氏和籍贯,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又规定鲜卑贵族死于洛阳者,即葬于洛阳,不得还葬平称;同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郡洛阳县人。3.改官制和刑律北魏初年的官吏名称大都汉、鲜卑杂用。孝文帝改官制时重用南朝的世族大地主王肃,厘定官制,完全模仿两晋、南朝的官制、军号,而又加以发展,把过去北魏王朝中的鲜卑成分洗刷殆尽。孝文帝对律令修订过两次,于太和十六年四月正式颁布新律令。孝文帝的这两次改定律令把中国古代原来已经废除到十六国时代重又行用的车裂、腰斩、夷五族等落后残酷的刑律,有的废除,有的降等。这样显示了他君临华夏,客观上使北魏的法律能够适应中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尊孔尊儒,兴复礼乐关于这一点,孝文帝主张修学校,兴建洛阳城坊等。二、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缩短了鲜卑族人向封建制发展的过程,鲜卑族也渐渐地融合于汉族之中,使“鲜卑”仅仅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名词了。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具有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带有局限性。1.改革的积极意义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去除了鲜卑族一些野蛮陋习,同时也使十六国破坏局面的北方社会经济有了继续发展的可能,并给以后隋唐时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繁荣准备了前提条件。2.改革的局限及不足首先,孝文帝的改革是全盘汉化,没有选择地将精华与糟粕皆吸收去了。对门阀士族制度的移植,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而腐化则是导致北魏王朝在后来的30年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鲜卑族并没有那么雄厚的文化积淀来适应这一制度。空前安定的社会环境使这些迅速汉化、士族化的鲜卑贵族在这个全新的社会环境面前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精神上的空虚使他们在极高的社会政治地位及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面前迷失了自我。于是,整个贵族阶层迅速堕落下去,没有了进取心,更滋生了腐败。孝文帝在位时还能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控制整个局面,孝文帝一过世情况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奢斗富之风一招高过一招。其次,改革根本没有触动胡、汉贵族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地位,只不过是“以贵承贵,以贱承贱”。改革虽然起到了缓和民族矛盾的作用,但随着胡、汉统治阶级完全合流,阶级压迫日益沉重,不久后便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六镇起义。总的看来,北魏孝文帝的迁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观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客观上使失去土地的农民能够重新和土地结合起来,缩短了鲜卑人向封建化飞跃的过程,为鲜卑族和汉族人的进一步融合创造了有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