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讲中国选士制度的发展(2015年春)..pptx

07第七讲中国选士制度的发展(2015年春)..pptx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讲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复习提问1. 汉代私学兴起的原因。2. 宋元明清时期私学中经馆的教学情况。3. 北宋书院兴起和荒废的原因。4. 书院在教学管理上的特点。选士制度选士制度:即人材选拔制度。国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人材,以补充政府官员队伍。西周——春秋——汉代——魏晋——隋唐一、远古时期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二、夏商西周时期世卿世禄与选贤贡士此时选拔人才任用官吏主要采用世卿世禄制。“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另以选贤贡士之制作为补充。西周的选贤贡士制度1.社会基础——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2.根本目的——引导、控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是对世袭制的一种补充。入选者极少,但意义重大。 三、春秋战国的用士养士制度 春秋之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产生。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例如: 齐桓公用小商贩出身的管仲为相,请教“王霸之业”。 齐威王建稷下学宫广延天下贤士。 三、春秋战国的用士养士制度 春秋时期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采取招贤察能与考绩的措施,作为世卿世禄制的补充,还未形成制度。 “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用人原则由以往的“亲亲”转向“贤贤”,不仅“选士”以择才,而且“养士”以备才。三、春秋战国的用士养士制度(一)用士养士制度的特点1.养士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 礼贤下士、不拘一格;2.士之间关系平等,竞争的资本是德行和才能;3.“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自由流动、自由竞争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三、春秋战国的用士养士制度养士,即给士以优厚的物质待遇和礼遇。取士,依据德行和才能用士,即以士为官吏; 汉代的太学养士,其后的门客、幕僚等养士形式,都是这时期养士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三、春秋战国的用士养士制度(二)用士养士制度与教育的关系士阶层的出现是私学产生的重要条件;用士养士风尚是私学发展的内驱力。私学的发展推动了士阶层的崛起。四、汉代的察举制察举,即考察后予以荐举 。 察举又称荐举,就是“乡举里选”,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根据朝廷所定科目和标准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再由朝廷考察核实后授予官职。汉代选官制度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征辟是察举的补充,共同构成汉代选官制度。任子制。汉政府规定:“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任子制导致政治的腐败和门阀世族的产生。四、汉代的察举制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帝诏贤已开察举制先声。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此正式拉开汉代察举制的帷幕,并敞开了两汉选拔统治人才的主要途径。 %5b鉴史问廉%5d制度之重%20察举制度为汉代带来辉煌.mp4视频:察举制度为汉代带来辉煌。四、汉代的察举制 (一)察举科目常科:即经常性科目,每年由州郡长官荐举人才。 ●孝廉,即察举孝子、廉吏,重德行 两汉最受重视的常科。 思考:举“孝廉”的目的? ●茂才,亦称秀才,重才能 主要选拔奇才异能之士四、汉代的察举制 (一)察举科目特科: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的特别选士科目。 ●贤良方正科。选举博学通经、明达政务者。 ●童子科。选拔12—17岁之间的博学通经者。 ●明经科。选举通晓经学之人。 ●明法科。选举明习法律之人。汉代地位最高的选举科目——“贤良方正”四、汉代的察举制(二)考试汉代选拔人才主要通过察举,但也辅之考试。不过西汉时考试仅作区分高低以为授官大小的参考。东汉时,考试成分则有加强趋势。考试的方法主要是对策(又称策问或策试),即提出问题,令应试者作口头或书面回答。四、汉代的察举制(三)察举的特点从察举科目的可以看出它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注重声名取士。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四、汉代的察举制(四)察举选士对教育的影响 1. 设太学养士和察举选士都以儒术为准。这样就把儒学与仕途结合起来,学校成了专门学儒的场所。太学本身就是选士的一条途径,没有太学学历的人也可以通过察举而步入仕途,这就促进了地方官学和私学的发展。四、汉代的察举制(四)察举选士对教育的影响 2. 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学习受教的积极性,使汉代经学教育获得空前昌盛。 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 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后汉书蔡邕列传第五十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