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十七章 杂环化合物64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七章 杂环化合物 本章重点讲解: 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掌握呋喃、噻吩、吡咯、吡啶的结构和性质; 了解一些与生物有关的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的用途; * * 烟碱(尼古丁) 无色液体,有剧毒,少量能兴奋神经, 大量(50mg/次)会因心脏麻痹而死亡。 咖啡因 存在于咖啡、茶叶中, 兴奋中枢神经,有止痛、利尿的作用。 本章习题 P342-344 17.1(a,c,d,h,i) ; 17.10 ; 17.13 1 分类与命名 一 定义: 含有杂原子(指O、N、S等)的碳环(尤指芳环)。 二 分类 五元环 如 六元环 如 单环 稠环 如 杂环化合物 吲哚 喹啉 吡啶 吡喃 嘧啶 吡嗪 呋喃 吡咯 噻吩 咪唑 吡唑 噻唑 三 命名与编号: 2 多个杂原子时: 依O→S→NH→N顺序优先为1号; 4 α、β……标定。 3 使数字之和最小; 1 只有一个杂原子时:杂原子为1号; 五元环 六元环 稠杂环 几种重要环系的结构与性质 芳香杂环 2 物理性质 ? 呋喃:存在于松木焦油中,无色液体,b.p.31.4℃,有氯仿气味,遇盐酸浸湿的松木片呈绿色(松木片反应) 。 ? 噻吩:与苯共存于煤焦油中,无色有特殊气味液体,b.p.84.2℃,与苯的沸点近,不易用蒸馏法分离 。噻吩与吲哚醌在硫酸作用下发生蓝色反应,可用于检验苯中的噻吩。 ? 吡咯:存在于煤焦油和骨焦油中,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b.p.130-131℃,有弱的苯胺气味,其蒸气遇盐酸浸湿的松木片呈红色,可用于检验。 31 ℃ 84 ℃ 131 ℃ (可形成氢键) ? 水溶性:孤对电子参与共轭,难形成氢键,不溶于水。 ? 沸点: 3 化学性质 3.1 亲电取代反应 四碘吡咯(伤口消毒剂) α-噻吩磺酸 (用途:制备无噻吩苯) (傅-克反应) 吡啶环看作苯环,N看作NO2。 反应活性 > > 芳香性 氧化 γ-吡啶甲酸 3.2 氧化与还原 (吡啶比苯难氧化。) 氢化 六氢吡啶(哌啶) 四氢吡咯 四氢呋喃(THF) 3.3 吡咯的酸碱性 a . N上有孤对电子:弱碱性; b . N-H键易断:弱酸性。 4 与生物有关的杂环及其衍生物 ? 呋喃衍生物------糠醛(α-呋喃甲醛) 鉴别: Cannizzaro反应 深红色 性质:具醛的性质。如: 羟醛缩合 ? 吡咯衍生物 含有卟吩环化合物实例: 叶绿素、血红素、维生素B12。 叶绿素 叶绿素是含于植物的叶和茎中的绿色素,它与蛋白质结合存在于叶绿体中,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催化剂,通过叶绿素吸收了太阳能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叶绿素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混合物(a:b=3:1),叶绿素a是蓝色结晶,m.p.150-153℃,其乙醇溶液为蓝绿色,并有深红色荧光。叶绿素b是深绿色粉末, m.p.120-130℃,其乙醇溶液为黄色或蓝绿色,并有红色荧光。二者都有旋光性。 1940年汉斯-费歇尔提出其结构,1960年伍德沃德(Woodward)等完成了叶绿素a的全合成。 叶绿素A和叶绿素B 维生素B12 发维生素B12 ,又名钴胺素,存在于动物肝脏中,为暗红色针状结晶,是抗恶性贫血的药物。 早在1926年应发现动物的肝可以医治恶性贫血,生物化学家便开始对肝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但由于肝中含量太少,且在提纯过程中又易分解,所以长时间没有什么进展。直至1948年才分离得到了纯的暗红色的维生素B12 结晶,自此关于其结构又成为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1954年用X射线衍射法才确定上述维生素B12 的结构式。 1972年,经过近百名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才完成其全合成。 维生素B12 的发现、提取至全合成,是医学、生物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理学乃至物理学多学科共同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 维生素 B12 又名花青素,广泛存在于被子植物的花、果、叶、茎中,呈现红、蓝、紫等显著颜色。大多可溶于水、乙醇,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 花色素的水溶液随pH的改变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 实例:矢车菊素 (2)花色素(2-苯基苯并吡喃) 吡啶衍生物 维生素PP B族维生素之一,参与机体的氧化还原过程,能促进组织新陈代谢,降低血中胆固醇,缺少时引起糙皮病。 维生素PP包括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oxbivi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