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课时讲练通】2014高中历史单元质量评估(四)新人教版选修1.doc

【课时讲练通】2014高中历史单元质量评估(四)新人教版选修1.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单元质量评估(四) 第四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3·无锡模拟)造成北宋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不包括(  ) A.地主隐瞒占有的土地 B.宋太祖对行政制度的改革 C.“澶渊之盟”的签订 D.集中军权于皇帝,分散将领权力 2.《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 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言“先天下之忧而忧”。为解“天下之忧”,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 A.裁并机构,强干弱枝 B.改革科举,废明经科 C.方田均税,兴修水利 D.严格考核,限制恩荫 4.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意图是(  ) 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农民的反抗 B.改革科举选拔人才 C.抑制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 D.解决中央财政困难 5.11世纪70年代前期,北宋某读书人不会碰到下列要求中的哪一种(  ) A.《三经新义》是必读教材 B.备考时要记诵词句 C.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D.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6.(2013·莆田高二检测)王安石变法中设立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  ) A.负责市场税收 B.调节市场物价 C.管理对外贸易 D.控制交易时间 7.(2013·洛阳高二测试)王安石的某项变法措施达到了“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的目的,相关的措施应是(  ) A.青苗法  B.免役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8.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 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9.王安石变法后,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10.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请看下面这两幅漫画,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  ) 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 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5分,第12题16分,第13题15分,第14题14分,共60分) 11.(2012·枣庄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6分) 12.(2013·苏州模拟)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k80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