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需求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汇编.ppt

重叠需求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汇编.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叠需求理论-产生背景 重叠需求理论-产生背景 理论产生背景因此,为了解释传统贸易理论同现代贸易实践之间的矛盾,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在论文《论贸易和转变》(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 )中从需求角度提出重叠需求理论,也称需求偏好相似理论。重叠需求理论-理论假设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放弃传统理论中消费者偏好 相同的假设,从而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前提下,加入了以下两种基本假定:1 需求偏好不同2 有效需求重叠 重叠需求理论-理论内容 理论内容如果两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越是接近,彼此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就越大,因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 重叠需求理论—图形 重叠需求理论—图示说明 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在图6-1中,横坐标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Y),纵坐标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所需的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等级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关系由图中的OP线表示。 假设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A,则A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处于以D点为基点,上限为F点,下限为C点的范围内。 假设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B,则其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处于以G点为基点,上下限分别为H点和E点的范围内。 对于两国来说,落在各自范围之外的物品不是太高档就是过于低劣,是其不愿或不能购买的。 A国的品质等级处于C和E之间的商品,B国的品质等级在F和H之间的商品,均只有国内需求,没有来自国外的需求,所以不能成为贸易商品。但在E和F之间的商品,两国都有需求,即存在所谓的重叠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A、B两国均可出口或进口。 由可知,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商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甚至不存在,因此,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重叠需求理论-理论简评 (1)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突破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仅从供给角度研究贸易成瘾的局限性,侧重从需求角度探讨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是对要素禀赋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扩展和完善,同时也为贸易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2)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有效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主要是针对工业制成品贸易的。重叠需求理论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而要素禀赋理论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即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产品周期理论-产生背景在现代贸易中,知识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作为技术创新产物的知识密集型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问世并出口,进口国随后模仿生产,而且随着产品标准化的提高,该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逐渐又技术创新国转向模仿国。然而,这一现象无论是在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克鲁格曼那里都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产品周期理论-产生背景 针对这一现象, 1966年美国经济 学家雷蒙德·弗农提出产品周期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理论内容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新陈代谢。一种产品与生命体一样,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当一种新产品被引进时,它通常需要高度熟练的劳动力来生产,随着产品逐渐成熟并获得广泛引进时,就可以使用不熟练的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生产,从而使得该产品的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生产的比较优势转移到拥有相对廉价劳动力的不发达国家。 产品周期理论-图示分析 产品周期理论-图示分析 产品周期理论-简评 * * 重叠需求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经济学 重叠需求理论 产生背景 理论假设 理论内容 理论简评 图示分析H—O??模型,归根结底是从要素禀赋的差异去阐释国际贸易的基础础和贸易形态与方向的决定。据此可以推论,要素禀赋差异越大,国际贸易量也就应该越大;而且,大量的国际贸易,似乎应该在资本存量?大的发达工业国与土地或劳动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和进行,贸易形态和方向则应该是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交换。然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却是: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远远超过工业国与非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统计资料表明,发达工业国家的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3/4??,而其中的?75%??又是在这些发达工业国之间进行的。贸易形态与方向则是工业制成品之间的交换。这种现实的国际贸易现象,显然跟俄林理论发生矛盾。如何解释这种矛盾现象呢? Staffan Burenstam Linder O q Y(收入) P YA YB A B C D H G E

文档评论(0)

ddf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