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秦俑出土箭镞看秦代青铜铸造技术.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秦俑出土箭镞看秦代青铜铸造技术摘要:1974年秦陵兵马俑被发现后,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目前已知的青铜兵器有40000多件,其中绝大部分是青铜箭镞,另外还有剑、金钩、戈、矛、戟、铍、弓弩等。青铜箭镞是一种当时使用最广泛、制造量最大的一次性使用的兵器, 其制作质量和加工方法与要求甚高的青铜剑和青铜礼乐器等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应该说是选取了比较普遍的做法,最能代表当时青铜兵器的制造技术及习惯。本文选取秦俑出土的青铜箭镞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秦俑箭镞进行简要的分析和介绍,从而从中初步探寻出秦代兵器铸造技术及特点。关键字:青铜箭镞、秦代、技术 弓箭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兵器,其最初是作为原始狩猎工具而产生的,进入阶级社会后,才逐步转化为远射兵器,在战场上广受运用。箭由镞、箭杆、箭羽三部分组成,镞,又名箭头,箭镞有末(前锋)、刃、翼(镰)、后锋、本、喉、胡、关、脊、颈(铤)十部分组成锋刃锐利,具有杀伤力。箭杆又叫干、笴、槀。箭杆以木或铁制成,嵌于箭头之下,箭杆为圆柱形,用箭端制作而成。箭羽常以鹏鹘等巨禽翅制成,夹于箭杆尾端,使箭在飞行中平稳地命中目标。箭杆、箭羽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易受腐蚀,最终没能保存下来,我们现在发现的最后也只剩箭镞。本文将通过对秦俑出土的箭镞进行描述以及分析,从而对秦代的箭的制造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图一:箭的构造 一、先秦时期镞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箭镞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石箭镞和骨箭镞、青铜箭镞、铁箭镞三个主要阶段。回顾镞的发展演变史, 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一枚石镞, 应该是现在我国最早的石镞之一,这枚石镞长约2.8厘米, 用薄燧石长石片制成, 加工精细, 前锋锐利,距今28945年。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初期所发现的镞大抵以石、骨与蚌三种材质为主。在形态上,石镞轮廓有叶片状、三角形片状、菱形不等,或起脊或不起脊,其两斜边乃两面磨薄。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北磁山遗址出土的骨镞上出现了后锋和铤, 初具兵器的部分性能,这一时期所使用的箭镞, 经历了材质由石质到骨质, 形态由简单的三角形扁体到三刃前锋,并有尾铤的的改进过程,初步显现了兵器的特点。最早的青铜镞见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三期文化,七件铜镞可分为圆头与双翼二种。圆头者形制接近骨蚌镞,在形制与功能上均较原始。但有一种带铤双翼铜镞, 形制较为进步, 脊甚圆厚而双翼扁平,前锋、翼、后锋、脊、铤等各部位均已俱全,杀伤力非石骨蚌镞可比, 成为商周时期流行的主要形制。在防护装备还处在皮革材料为主的战国时期, 射程远、命中率高、穿透力强的弩自然成了最有威力的远射程武器,由于弓弩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此相配的箭镞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一时期的箭镞目前所见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菱形镞,特点是体横剖面呈菱形, 窄瘦, 个体较小,此类型春秋晚期多见。第二种是三翼镞, 在镞体上外伸三翼, 间距120°角, 前聚成峰,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第三种是三棱镞,镞体横剖面呈三角形, 无外伸之翼, 三棱聚成前锋, 以有效深射,此类盛行于战国时期。 图二: 双翼青铜箭镞 图三:三棱青铜箭镞铁箭镞出现在战国到汉初,相比铜箭镞,铁箭镞更为锋利,因而更具杀伤力。汉代以后,大规模战争使得铁制镞头大量盛行并逐渐取代青铜镞。镞作为当时消耗量极大的作战物资,由于有翼,造型复杂,不易用铁制,而要用高质量的铁镞代替铜镞,就必须为铁镞找到适合用锻打法大量生产的镞型。一种三角锥状的三棱镞应运尾声,这种镞有全铁制的,也有铜身铁首的,但仍以铜制为优。而当时使用的这些铁镞就是铸造成型后,再闷火脱碳而制成。但由于其毛胚为生铁铸件,不可能太规整,大量箭镞同时闷火,脱碳程度亦难一致,所以它的锋利和强固程度尚不足以取代青铜镞。由此可以看出,在锋利度远不及铜镞的前题下,大量采用铁镞的原因,除了镞的消耗量太大,铜矿产量供不应求可能也是另外一个原因。至南北朝以后,青铜箭镞基本不使用,铁箭镞自出现后到清代,在我国一直使用了两千多年。二、秦俑出土的箭镞介绍秦俑坑里出土镞约40000件,除了2件铁镞,4件铤铜镞外,其余均为铜铤铜镞。铜镞可分为大型铜镞和小型铜镞两类,大型铜镞可分为两式, 均出土于二号兵马俑坑试掘方内。 I 式大型铜镞计36支,全长41厘米, 重约100克,镞首长4.5厘米,铤长36. 5 厘米,镞首和铤重量相等, 各为50克。II式大型铜镞计661件, 全长33厘米,镞首长3.4厘米,铤为圆形,分为前后两段, 系一次铸成。数量最多的小型铜镞, 首呈三棱形, 铤为圆形或三棱形,镞通长9.1一19. 1厘米, 其中首长2.6厘米一2.8厘米, 关长0.4厘米一0.6厘米,铤长15一16 厘米,镞首和铤接铸在一起, 接茬清晰,镞首和铤重量大体相等。小型铜镞用于一般弓弩, 大型铜镞用于强弩,镞首重而铤加长, 镞首与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opo9_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