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考】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件 第二编 专题考点突破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共104张PPT).ppt

【湘教考】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件 第二编 专题考点突破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共104张PPT).ppt

  1.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 □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剪梅 □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比较两首词的下阕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词借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借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二首词的下阕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 □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纵观全诗,分析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虚实结合。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 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抑扬、比兴、象征、渲染、烘托、小中见大、意象组合等。 1.比兴 “比”就是打比方,即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卫风·氓》,诗中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2.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3.渲染、烘托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 4.抑扬 抑扬是行文结构方法之一,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5.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方微旨远。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写眼前景物又较注重细节的描写。 6.意象组合 诗歌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2)通过注释可知,这是一首祝贺姑娘出嫁的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姣美,并祝福她建立一个和美的家庭。第二章以桃花开后,自然结果,比喻新娘早生贵子。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比喻新娘的家族兴旺。全诗三章,每章都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答案: (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2013·全国新课

文档评论(0)

70后老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