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永远的记忆 ——党员大别山培训有感
跟随郑东新区教文体局党委下属各个支部书记一行47人,来到国家级大别山干部学院。我们穿上了当年红军的衣服,戴上了八角帽,俨然是一名红军战士,把我们拉回到了大别山那烽火岁月。
首先聆听了信阳市党校赵明教授关于“大别山勇于担当的革命传统及其现实启迪”讲座。几个关键词语让我铭记在心:四铁干部、勇于担当、忠诚、干净、28年红旗不倒。在我以前的从书本得到的知识系统里,只有刘邓大军风雪挺进大别山拉开淮海战役的那个大决战场景。关于大别山的革命历史我是第一次听赵明教授详细解读,在这里有和中国共产党一起革命的先烈前辈,大别山的群众是拥有崇高思想远大理想的共产主义者,是伟大的老百姓,是坚强不屈的抗日力量。从那里走出的将军元帅三百多位,都是不怕死的人,因为敌人也是不怕死的,你怕死了就肯定要死,革命胜利从何谈起?每一位老百姓都是革命者,牺牲的十三万烈士永垂不朽,没有留下姓名的烈士我们更要记得那是我们的革命先辈,让英魂永驻我心,让大别山精神成为我的永远记忆。
红军的长征那是两万五千里的路程,是雪山是草地,是人烟罕至一望无际的穷地方,是腹背受敌,弹尽粮绝是的突围战。对于这段历史我是有深刻记忆的:毛泽东主席一首《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我在中学时代接受的最完整的有关长征的历史记忆。那时候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张三给我们讲述长征的必要性和胜利的喜悦,最重要的是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这一段历史我是记忆犹新,是一次失败后的战略转移,也是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期确立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
我们大家一起重走长征路,感受了路途的艰辛,忍饥挨饿的痛苦以及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在冷冷的秋雨里,在陡峭的台阶上,留下了我们的汗水,在中途休整的间隙,我们又和兄弟部队进行了拉歌友谊赛,缓解了大家劳累的心情。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交界地区,是鸡鸣惊三省的风水宝地,从这里走出了由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我们参观了红安县的长胜街,在那里找到了红军的指挥旧址。1932年5月遭受国军围剿,9月突围西行5千里,于12月过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占领通江,建立川陕根据地,这是第一支长征的红军队伍,也是主力部队。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委员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于1931年10月成立于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1934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十五军主力和鄂豫皖省委从河南省罗山县向西转移,进入陕南,11月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为策应中央红军,西进甘肃东部,9月到达陕甘苏区,与刘志丹陕北红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会于延安附近,成立第十五军团,共约七千人。在红一、三军团到达陕甘苏区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我们在鄂豫皖烈士陵园找到了当时的革命足迹,红军就是不怕远征难的,从大别山走出来的两只红军主力是历史上那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大别山的群众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了解放祖国,真的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部分人是出了力的,流了汗的,甘洒热血,抛弃妻子,舍生忘死,英勇就义等等,用再华丽的辞藻也难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敬佩之情,大别山精神在我心中是扎下了根,永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