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
内容摘要
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
二、全省城镇化发展战略
三、全省城镇空间发展总体结构
四、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
五、构筑“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进绿色发展
七、重视公共服务体系与住房体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
八、加强省级空间管制,科学推进建设项目选址管理
九、推进近期行动,完善城镇化考核评价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全面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围绕全省“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总体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内生和外源发展动力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保障江西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有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
规划确定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为:走“多元发展、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到规划期末建立起以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为示范,以都市区、城镇群为城镇化核心载体,以一批综合承载力强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支撑,生态、低碳、宜居指标全国领先,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山水特色和文化特色突出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规划确定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53%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8%左右。
规划确定省域城镇人口及城乡建设用地发展和控制目标为:到2015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45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32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7650平方公里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90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80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82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0年全省城镇人口为350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426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8500平方公里以内。
二、全省城镇化发展战略
“多元发展、开放对接”策略。以增强经济效益和就业为导向,建设区域性物流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文化创意区、休闲旅游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绿色农林产业基地,实现经济多元发展。从产业聚集、交通枢纽、区域服务和城市品质等多方面切实提升中心城市的内聚活力。发挥江西省出省交通大通道和空港、内河港和内陆港的门户口岸优势,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产业合作对接。以鄱阳湖生态城市群、都市区、城镇群为主体全面对接周边省份的城镇群、都市圈。
“统筹发展、城乡一体”策略。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沪昆(浙赣)交通走廊沿线及其以北地区城镇的综合实力和产业聚集能力;立足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条件合理引导沪昆(浙赣)交通走廊以南地区的人口和产业有序聚集。按照城镇化优化拓展地区、城镇化促进地区、城镇化培育地区、城镇化适度发展地区(特色乡村发展地区)、人口疏解与生态保育地区等五类城镇化发展分区,引导城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及乡镇的空间规划一体化、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
“绿色生态、山水融城”策略。构筑以鄱阳湖、赣江-东江源为生态核心区,赣江、抚河、信河、饶河、修水及其支流为重要生态廊道,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为主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全省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促进城市新能源、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进一步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建设生态城镇和低碳城市。合理利用城镇周边低丘、江河水系、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要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遗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构筑区域绿道及城市开敞空间,营造山水环境与地域文化相融的江西城镇风貌特色。
三、全省城镇空间发展总体结构
在全省范围内构筑 “一群两带三区”的省域城镇空间发展总体结构。
“一群”:建设以鄱阳湖和赣、抚、信、饶、修五条水系廊道为生态本底,以网络化、开放式的交通体系为骨架,以(南)昌九(江)城镇走廊地带为重点,景德镇、鹰潭、新余及其它县(市)域中心城市为支撑,滨湖田园风光城镇为补充的鄱阳湖生态城市群。
“两带”:分别为沪昆(浙赣)和京九两大城镇发展带,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主要载体。加快沪昆(浙赣)沿线中心城市的产业集群基地、专业化区域服务职能建设;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交通走廊沿线及其两侧30-50公里范围内城镇、旅游区的一体化发展。提升京九城镇发展带的聚集能力,促进南昌大都市核心区和九江都市核心区的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京九南段走廊地区中心城市的聚集能力。
“三区”:分别为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和赣州都市区。南昌大都市区进一步健全综合交通枢纽、生产组织与服务、科教与文化服务、技术创新、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