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期的地理形势与列强纵横谋略之成败..docVIP

战国中期的地理形势与列强纵横谋略之成败..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国中期的地理形势与列强纵横谋略之成败.txt老子忽悠孩子叫教育,孩子忽悠老子叫欺骗,互相忽悠叫代沟。▲ 男人 这花花世界,我要用什么颜色来吸引你。 战国中期的地理形势与列强纵横谋略之成败 宋杰 [中国] [出自《先秦战略地理研究》] 1999 一 战国中期的政局演变及其时代特点   (一)由魏国独霸转为七雄并立   (二)战争更加残酷激烈   (三)“合纵”、“连横”的出现与流行 二 公元前4世纪中叶战国的政治地理格局   (一)“战国”地区和周边地区   (二)“战国”地区的四个亚区 三  强国争霸战略的地理分析   (一)对枢纽地带(韩魏)的争夺   (二)对主要兵力投入方向的选择   (三)结交盟友、孤立强敌   齐魏“马陵之战”以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重要变化,群雄并立对峙,列国纷纷实行“合纵”、“连横”的军事外交战略,尽量联络与国,壮大自己的力量,孤立和打击敌手,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其中最为强大的齐、秦、楚国各展图谋,竟成帝业,经过激烈反复的角逐,秦国终于挫败齐、楚两强,形成了对山东六国的巨大优势,从而开始了兼并大下的统一战争。本文探讨的是这一历史阶段中国政治力量的地域分布态势,并从地理角度来分析列强所实施的战略之特点及其成败原因。 一 战国中期的政局演变及其时代特点 [ 注 ]   战国的历史发展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出现了新的政治局面其引人注目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由魏国独霸转为七雄并立   战国初年,魏文候任用李悝、翟黄、乐羊、吴起等贤臣良将,变法改政,行“尽地力之教”,致使国富兵强;对外扩张连连告捷,辟地千里、魏惠王曾“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 [ 注:《战国策·秦策五》。 ] ,称霸中原,盛极一时,但因树敌过多,在马陵之战中惨败于齐,随后又被秦军袭破,失河西之地;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334~323年,先后发生了齐魏“徐州相王”和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出现了七雄并峙交锋的混乱形势。它们彼此间虽然略有强弱之分,但实力相对均衡,并没有一国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各邦诸侯“握其权柄,植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 [ 注:《淮南子·要略》。 ] 。 (二)战争更加残酷激烈    1. 战国前期,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的人口、财力取得巨大增长,这就为军事冲突规模扩大、时间持久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战国策·赵策三》所言:“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    2.冶铁技术的普及,使铁兵器的制造和应用得到推广,武器装备水平迅速提高,大大加强了杀伤能力;而战术的改进、兵法的运用,也明显促成了战争的伤亡增多。一次重大战役,往往“伏尸数十万,破车以千百数,伤弓弩矛戟矢石之创者,扶举于路” [ 注:《淮南子·冥览训》。 ] 。    3. 战争的性质和目的也有所变化。春秋时期的大国征发主要是为了争夺霸权,被攻者一旦表示臣服,签订城下之盟,对方通常就会收兵息战。如楚庄王道:“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 [ 注:《史记·郑世家》。 ] 。而战国时期的出征,基本上是以兼并城池和土地为目的,斗争常常是你死我活;冲突更加频繁、剧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 注:《孟子·离娄下》。 ] 。 (三)“合纵”、“连横”的出现与流行   在群雄实力均衡、战事酷烈的新形势下,诸侯各国都注重采用“合纵’与“连横”的谋略,也是这一历史阶段的醒目特点。刘向《战国策·书录》说当时,“兵车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转、代、厉之属。生从(纵)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合纵”、“连横”是一种政治斗争的策略,《韩非子·五蠹篇》称:“从(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徐中舒先生对此解释道:“所谓合纵连横,原是以三晋为主,北联燕,南联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 [ 注:徐中舒:《论〈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载《历史研究》,1964(1)。 ] 、这是因为“合纵”、“连横”思想发源于三晋,三晋与燕、中山、宋等国在实力上略逊齐、秦、楚一等,需要在彼此间或与强国结盟未保护自己,求生存,图发展。《战国策·燕策二》:“又譬如车士之引车也,三人不能行,秦二人。五人而车因行矣。今山东三国弱而不能敌秦,索二国,因能胜秦矣。”但是它很快流行开来,也被其他国家的统治者们接受和采用了。    “合纵

文档评论(0)

yxn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