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华曲坛上的绚丽奇葩.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曲坛上的绚丽奇葩   梨花大鼓是中华曲坛上一枝别具风采的绚丽奇葩,深受群众喜爱。它的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极为浓郁的地方特色。作为北方大鼓的“鼻祖”,梨花大鼓直接促进了西河大鼓、山东快书以及河南坠子等其他的曲艺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发展过程中,梨花大鼓有过辉煌时期,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开始走向衰落,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梨花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丝曙光与希望。   历史源流   梨花大鼓是北方鼓曲的一种,早期叫犁铧调,由于当时的农民在田间地头敲击犁铧唱农歌,其雏形只是一种曲调和词均不固定的艺术形式。犁铧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时期,据梨花大鼓老艺人孙金枝和孙金兰生前讲,在明清时期,犁铧调艺人演出时一只手敲着犁铧片,另一只手拍着桌子唱,所以当时的梨花大鼓艺人在京津一带也被称为“犁铧调”或者“唱犁铧片儿的”。犁铧大鼓和其他鼓曲所不同的是先有的犁铧,约有2400多年的历史,曲调和词慢慢发展成熟后,才有了鼓和三弦。此后,梨花大鼓逐渐完善为今天这种表演方式,其历史距今已经200余年。梨花大鼓加上鼓和三弦这种曲艺形式是根据流传在当时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渔鼓道情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犁铧调”这一艺术形式加上鼓和三弦后,初称为“犁铧大鼓”,由于“犁铧”和“梨花”同音,古往今来,文人赞扬梨花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南朝梁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唐代白居易的“青旗沽酒趁梨花”等。所以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犁铧大鼓”被文人墨客改名“梨花大鼓”。同时亦取“梨花”之纯洁无暇之意以自励,这一名称沿用至今,一直为梨花大鼓艺人所遵守,从来没有用过其他称谓。   清乾隆、嘉庆年间(约1740~1790),河北邢台威县(时属直隶广平府)的王奎山、清河(时属直隶广平府)徐靠山,临西(当时属山东东昌府临清州直隶州,今属河北邢台)吕连山和李明山、和临城(时属正定府赵州)冯云山,他们属梨花大鼓孙赵门,邱祖清静派,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这“五大山”收徒众多,比如民国时期的《老残游记》中为白妞弹弦的那位琴师谢其荣(梨花大鼓艺人谢大玉之父),就是临西县吕连山的高徒。这一支的艺人有范其凤、李长泰、崔振海、胡振明等。梨花大鼓艺人何其凤即是威县王奎山的第三代传人,他们这一支的传人有桑天佐、桑天佑、孙增福、王增豪、李泰祥等。张兴本是梨花大鼓艺人徐靠山的第一代传人,这一支的艺人有潘春聚、王利全、乔利元、乔清秀等。王横茂艺名王玉恒,是临西李明山一支,他的传人有刘金榜、孙金枝、孙金兰、张广兴等。清乾隆之前,在全国各地,没有出现有关梨花大鼓或者梨花大鼓艺人的任何记载。   特点与表演形式   梨花大鼓唱腔主要是在鲁西北秧歌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再加上用当地的方言演唱。它的唱腔丰富多变风格朴素,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是以板式梨花腔为主(二性板、三板、垛板、大甩板、慢牌子腔板、慢板花腔、快板花腔等),具有自己独特的声腔艺术,并且对后来崛起的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梅花大鼓、山东快书等曲种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梨花大鼓的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主要以说为主,唱为辅。梨花大鼓的唱腔主要由起腔、平腔、甩腔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严格的要求,但是变化又不是很大。由于艺人们个人对作品的创作及处理方法的不同,再加上唱词变化以及每种板腔在全曲中的地位不同等原因,所以在唱腔的速度上有所不同,音乐中的这种变化,不是艺人们从师傅那里学来的,而是他们根据长期以来的艺术修养和经验所创作出来的。在整个唱腔中,起腔主要用在梨花大鼓演唱的开始的部分,主要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平腔在整个唱腔中使用是最多的,它的的特点是曲调比较平缓,节奏规整,叙述性很强,在演唱方面即兴性较强,曲调变化不大,甩腔则是用在段落的结尾,它的起伏性很大,特点是比较婉转曲折,使旋律更加有韵味,它在整个唱腔中主要起到一个调剂变化的作用,与平腔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梨花大鼓常见的表演形式多为一人站唱,也有两个人对唱的形式,表演者在表演时可一人表演故事情节中的多个角色,表演者所穿的服饰为:男的穿长袍,女的穿旗袍。由于梨花大鼓的演出形式自由随意,大多为流动性的演出,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比较常见的演出形式如下:“串乡”是早期梨花大鼓艺人主要的演出形式,艺人们一般在农民农闲过后,两三个人组织起来,在麦厂或各个乡镇流动演出,演出时间有长有短,多的时候能够连续演两个月,少的时候也要10多天,艺人们演出时可根据时间的长短来更改书目的演出长短。演出唱段有:《杨家将》、《刘公案》《瓦岗寨》《响马传》《包公案》《杨家将》《呼家将》《昭君出塞》《小两口争灯》等传统唱段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