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目标 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能流利的翻译课文并掌握重要词句的意思。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 。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你问我我山中有什么。那我就告诉你,这个山中只有白云,我拥有白云。只有在山中,我才拥有它,只要看到它,我才会有好的心情。所以我不会也不可能把它赠送给您。 赏析: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题解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札记”,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自学指导一: 自学指导 课文疏通 借助《名校课堂》疏通文意。(3分钟) 2、解释加粗的词 (2分钟) 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3、解释句子 (2分钟)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有人说陶弘景的文章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四个美点: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意境美 动静相衬之美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背诵比赛 山 ,古 。 高 ,清 。 两 ,五 。 青 ,四 。 晓 ,猿 。 夕 ,沉 。 实 。 自 ,未 。 课文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时陶弘景写给好友谢征的一封回信,本文也是吟咏自然风光的佳作。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与自然融合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人生志趣,流露出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业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你喜欢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间变化、气候不同、地理特征) 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总领全文,点名中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写景 四季常景 俯视——清流见底 叙议结合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