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投稿
作者:王君彩
地址:山东 滨州市 黄河五路 滨州日报大厦 610室
电话邮箱:wangjuncaicool@
张洪庆:奋进在民间艺术的道路上
王君彩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会功夫,红纸就变成了惹人喜爱的花鸟虫鱼,这就是张洪庆,国家非遗滨州民间剪纸的研究、抢救者。
张洪庆,山东滨州人,1948年出生在今山东滨州市北篦子张村,少年求学顺利,经历过文革,1991 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199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艺专家称号。现担任多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剪纸学会的会员、理事等职。他长期从事民间艺术的挖掘、抢救工作,搜集整理了鲁北地区一大批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并在晚年费尽心血创办了鲁北第一家乡土艺术博物馆。有两句诗形容他最贴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与剪纸艺术的不解之缘
张洪庆小时候跟着奶奶长大,奶奶厚厚的书本里夹着种类繁多的剪纸花样,是张洪庆儿时最喜欢的东西,他有事没事就翻着看,也从不觉得厌烦。
“上小学时我看过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很是惊奇,剪纸还能变成这么有意思的动画。”张洪庆回忆说,“从那时起我就迷上了剪纸。”此后,在他所能看到的书籍、刊物上,只要有剪纸,他都会剪下来收藏或者放大后自己刻着玩,还经常把自己的剪纸送给同学。
文革期间,张洪庆利用学校停课的机会搞剪纸创作,遇到了他的启蒙老师——剪纸艺术家温少卿先生。在温老门下学习剪纸的同时张洪庆还受到了其在艺术方面的指点。张洪庆参加工作后,又接触到滕敬德等一批很有才华的人,他对文化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有了更大的提升,创作出的剪纸作品也越来越有韵意。此后,张洪庆的剪纸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1988年他编著出版了由张仃题字、张道一作序的《滨州民间剪纸》一书。
“山东剪纸大体有两种风格,一种是比较清秀细致,有江浙海洋文化特点的胶东剪纸;再就是黄河流域以滨州剪纸为代表的风格,古朴浑厚、粗犷豪放,与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一脉相承。”张洪庆认为,一副好的剪纸应该简练,具有高度提炼的概括性。品鉴剪纸,要看它传达出什么样的文化内涵,是否具有汉画像石的风格简洁明了的勾勒出完美的图案和意境。
人生转折:走上抢救、保护民艺之路
1981年,山东省剪纸学会成立,张洪庆有幸参加了这次学者专家汇聚一堂的会议。正是这次会议,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专家的一席话让张洪庆茅塞顿开:过去接触的剪纸大多是美术家创作的剪纸,形式类似刻画,我们的民间剪纸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和内涵,这才是最宝贵的东西,我们要赶紧抢救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从中吸取宝贵的营养进而创作出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审美意识的作品。
一语惊醒梦中人,张洪庆毅然放弃对各种艺术创作的爱好,一头扎入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搜集整理和抢救工作中。“当时的感觉就像大海捞针,我就深入到鲁北地区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向老人打听哪里有会民间手艺的人。”张洪庆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下乡搜集抢救整理民间艺术文化。
张洪庆还跟笔者讲了件苦中有乐的事:有一次他下乡走访,在一个村里遭到群狗围追,因为经常下乡有经验,他就找了一个墙角,把自行车挡在自己前面,先拿馒头贿赂狗,这一招还真见效,有的狗叼起馒头就走了,可有的狗并不买账,还是一个劲的向前扑。他又紧张又害怕,抽出车上备好的小鞭子,一边使劲抽打,一边大声吆喝:哎,这是谁家的狗啊,在这儿瞎咬人呢。这么大动静引来了村民,才算解了围。末了,张洪庆不忘跟老乡开玩笑:你看你家的狗,那么凶,把我都吓坏了,我得去你家喝茶压压惊。
举步维艰中守望乡土田园
办博物馆之前,张洪庆曾办过民间艺术陈列室。后因种种原因,几经关闭和搬迁。2011年5月28日,滨州乡土艺术博物馆开馆,他的恩师张道一先生亲自为馆名题词,其师弟中国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孙建军教授专程从北京赶来出席开馆仪式。博物馆在经历一番波折后,终于找到了归宿,在泥土芳香的田园乡村扎根生长。
博物馆落稳了脚,新问题也来了。馆舍是旧民房,房屋、设施十分简陋,民院围墙低矮,安全性很差。“最主要就是缺钱啊。”张洪庆表示,博物馆布展档次有待提高,展品也需重新编排配套讲解词,博物馆人手也远远不够。
为办博物馆,张洪庆的积蓄全部花光,还欠了不少债务。“我很希望能让博物馆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认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尤其是青少年,这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和培养民族情感的好机会。”张洪庆深信,这有益于民族、社会的事业定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也会得到政府的关注。
其实,张洪庆早想好了跟企业合作的事,但到目前都没遇到合适的对象。“大多数企业没有认识到民间文化艺术的真正价值,首先考虑的是企业利益,再就是很多企业家没有意识到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继承传统文化,开创新文化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