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塑性变形解说.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第一节 金属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 一、塑性变形的基本形式——滑移和孪生 1.滑移: 在外加切应力作用下,单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晶面(滑移面)和晶向的一定方向(滑移方向)发生相对的滑动,当应力去除后也不能恢复原位的这种相对移动。 滑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如拉伸时滑移面上的外力P分解为正应力σ和切应力τ。 正应力作用使晶格发生弹性伸长;σ↓伸长量↓,σ→O,变形恢复;σ↑伸长量↑,σ>原子间结合力时,拉断。正应力σ只能使晶体产生弹性变形和断裂,不能使晶体产生塑性变形。 切应力作用使晶格发生弹性歪扭;τ<τc(临界切应力), τ↓变形量↓, τ→O,变形恢复; τ>τc,发生滑移, 产生永久塑性变形。 引起滑移的临界切应力 滑移与位错 ?理=1540N/mm2 ?实= 1.0N/mm2 2.孪 生 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孪生面)和晶向(孪生方向)发生切变。→金属晶体中变形部分与未变形部分在孪生面两侧形成镜面对称关系。→发生孪生的部分(切变部分)称为孪生带或孪晶。 孪生带的晶格位向发生变化,发生孪生时各原子移动的距离是不相等的。 3.滑移和孪生: (1)滑移和孪生均在切应力作用下,沿一定晶面的一定晶向进行,产生塑性变形。 (2)孪生借助于切变进行,所需切应力大,速度快,在滑移较难进行时发生 →ⅰ. FCC金属一般不发生孪生,少数在极低温度下发生。 →ⅱ. BCC金属仅在室温或受冲击时发生。 →ⅲ. CPH金属较容易发生孪生。 (3)滑移→原子移动的相对位移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值→不引起晶格位向的变化。孪生→原子移动的相对位移是原子间距的分数值→孪晶晶格位向改变→促进滑移 (4)孪生产生的塑性变形量小(≤滑移变形量的10%)← 孪生变形引起的晶格畸变大 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1)影响多晶体塑性变形的因素 ①晶粒位向:晶粒位向不一致 ②晶界: 滑移的主要障碍:晶界原子排列较不规则→缺陷多→滑移阻力大→变形抗力大。 (2)细晶强化 晶粒小→晶界面积大→变形抗力大→强度大 晶粒小→单位体积晶粒多→变形分散→减少应力集中 晶粒小→晶界多→不利于裂纹的传播→断裂前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塑性好 在强度和塑性同时增大的情况下,金属在断裂前要消耗大量的功→韧性好 细晶强化:晶粒细化→强度提高、塑性提高、韧性提高,硬度提高。 (3)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加载时,各晶粒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相对于受力方向是不相同的,那些受最大或接受最大分切应力位向的晶粒处于软位向。 分批,逐步的进行,从软位向到硬位向,从少数晶粒到多数晶粒,从不均匀变形到均匀变形。 第二节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纤维组织:晶粒拉长,金属中的夹杂物也被拉长,纤维组织→各向异性 2.加工硬化(形变硬化)(冷作硬化) 金属在冷态下进行塑性变形时,随着变形度的增加,其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加工硬化 塑性变形→位错开动→位错大量增殖→相互作用→运动阻力加大→变形抗力↑→强度、硬度↑、塑性、韧性↓ 位错强化:位错密度↑→强度、硬度↑ 意义: 1)一种强化手段 2)冷加工成形得以顺利进行 3)具有过载能力,使用安全 4)↓塑性,↑切削性能 不利:塑性变形困难→中间退火→消除 3.织构——塑性变形使晶粒形态发生变化,同时晶粒的位向均趋向与硬位向,当塑性变形量很大(70%-90%)时,各晶粒位向大体上趋向一致,即择优取向。严重的各向异性。 4.残余内应力 第一类内应力——宏观,表面和心部塑性变形不均 第二类内应力——微观,晶粒间或晶内不同区域变形不均 第三类内应力——超微观,晶格畸变,平衡于晶格畸变处的多个原子之间。这类内应力维持着晶格畸变,使变形金属的强度提高。 第三节 加热对冷变形金属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回复 T较小,物理化学性能恢复,内应力显著降低,强度和硬度略有降低——去应力退火。 2.再结晶 1)新的形核一长大过程,无新相生成 加工硬化消除,力学性能恢复,显微组织发生显著变化→等轴晶粒,强度大大下降 再结晶温度:再结晶不是恒温过程,纯金属: TR=0.4-0.35Tm(K)合 金: TR=0.5-0.7Tm(K) 影响再结晶温度的因素 ①变形量的影响②原始晶粒度的影响③化学成分的影响④加热速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再结晶退火:消除加工硬化的热处理工艺 2)影响再结晶晶粒度的因素 ①温度T↑—↑晶界迁移—长大↑ ②预变形度 3.晶粒长大 再结晶完成后的晶粒是细小的, 但如果继续加热, 加热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时, 新生晶粒之间还会大晶粒吞并小晶粒,使晶粒长大, 最后得到粗大晶粒的组织, 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机械性能都显著降低。 一般情况下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