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6,线粒体和叶绿体-2010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三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基因组在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与细菌相似。 ◆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能独立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合成机制有 很多类似细菌而不同于真核生物。 ◆两层被膜有不同的进化来源,外膜与细胞的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 质膜相似。 ◆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与细菌的繁殖方式相同。 ◆能在异源细胞内长期生存,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的自主性与共生性 的特征。 ◆线粒体的祖先很可能来自反硝化副球菌或紫色非硫光合细菌。 ◆发现介于胞内共生蓝藻与叶绿体之间的结构--蓝小体,其特征在很多方面 可作为原始蓝藻向叶绿体演化的佐证。 ◆蛋白的转运需要蛋白转运体 ◆定位于线粒体外膜蛋白质的运送 ◆定位于线粒体内膜或膜间隙的蛋白质运送 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及组装 Translocation into the thylakoid space or thylakoid membrane can occur by any one of at least four routes. 第四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一、增殖 线粒体从原先存在于细胞内的线粒体分裂而来。 间壁或隔膜分离 收缩分离 出芽 叶绿体通过幼龄叶绿体分裂增殖。 ●内共生起源学说(endosymbiosis hypothesis) ●非共生起源学说 二、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 ●内共生起源学说 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内共生的细菌和蓝藻。 内共生起源学说的主要论据 从进化角度,如何解释在代谢上明显占优势的共生体反而将大量的遗传信息转移到宿主细胞中? 不能解释细胞核是如何进化来的,即原核细胞如何演化为真核细胞?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因组中存在内含子,而真细菌原核生物基因组中不存在内含子,如果同意内共生起源学说的观点,那么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中的内含子从何发生? 不足之处 ●非共生起源学说 ◆主要内容:真核细胞的前身是一个进化上比较高等的好氧细菌。 ◆进化的最初阶段,细胞的基因组复制但不分裂,基因组附近的质膜内陷形成双层膜结构的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 ◆成功之处:解释了真核细胞核被膜的形成与演化的渐进过程。 实验证据不多 无法解释为何线粒体、叶绿体与细菌在DNA分子结构和蛋白质合成性能上有那么多相似之处。 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酶、RNA酶和核糖体的来源也很难解释。 真核细胞的细胞核能否起源于细菌的核区? 不足之处 基质类囊体,基粒类囊体 光能被天线色素分子吸收、并传递至反应中心,在反应中心发生最初的光化学反应,使电荷分离从而将光能转换为电能。 特点:历时时间短-19—12S,光能利用率高,可在低温下进行。 原初电子受体、原初电子供体 Those compartments with similar pH values have been colored the same. The proton-motive force across the thylakoid membrane consists almost entirely of the pH gradient; a high permeability of this membrane to Mg2+ and Cl- ions allows the flow of these ions to dissipate most of the membrane potential. Mitochondria presumably need a large membrane potential because they could not tolerate having their matrix at pH 10, as would be required to generate their proton-motive force without one. The presence of the thylakoid space separates a chloroplast into three rather than the two internal compartments of a mitochondrion. The net effect of H+ translocation in the two organelles is, however, similar. As illustrated in Figure 14-49, in chloroplasts, H+

文档评论(0)

cumhuatg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