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新诗潮”的代表诗人
摘要:经由“后新诗潮”个人体验的强调与放大,人们会强烈感受到个人意识的进程,这时的个人已不复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他们的自我是矛盾的、分裂的,在这个意义上,“后新诗潮”作品是新一代的精神画像,是窘迫现代生存中不断破碎的心灵碎片。
关键词:后新诗潮 于坚 海子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2
“朦胧诗”是在民族的空前浩劫和忧患中产生的,是曾经轻信过的某种理想价值秩序瓦解过程中留下的诗歌化石,其诗歌中的话语主体是一种集体的经验主体,即为时代暴力所规定的带有社会规定性和普遍性的东西。而“后新诗潮”中的话语主体,带有更多个人体验的性质:历史的噩梦过去之后,虽然解冻是一个过程,但“四个现代化”政治经济目标的设定,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每天都在擦去与书写新的经验,促使着新的心性――文化型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人”的意识的迁移。“后新诗潮”尽管在抗争上也以群体的方式出现,但在诗歌中却是对“集体共同性存在”的背叛。总体上看,经由“后新诗潮”个人体验的强调与放大,人们会强烈感受到个人意识的进程,这时的个人已不复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他们的自我是矛盾的、分裂的,在这个意义上,“后新诗潮”作品是新一代的精神画像,是窘迫现代生存中不断破碎的心灵碎片。
后退的诗人于坚
于坚是“他们”诗派的重要诗人,也是“后新诗潮”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于坚的诗歌写作可以分为几个阶段:80年代初期是以云南高原的人文地理环境为背景的高原诗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河流》、《高山》等;80年代中期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口语化写作时期,代表作有《尚义街六号》,《罗家生》等;90年代以来是更注重语言作为存在之现象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对一只乌鸦的命名》、《0档案》等。其中长诗《0档案》带有很强的实验诗性质,其独特的诗歌内容、诗体形式和词语组织方式,得到一部分读者的赞赏,也受到另外一些人的非议。
于坚80年代的诗歌创作从生命与自然以及日常生活经验中取材,将诗歌从神性的、形而上的、终极意义上的悲剧美学拉回到人性的、感官的、日常的生活状态中来。在《尚义街六号》里,诗歌褪去了高雅、严肃的容颜,一群未成熟的青年“恩恩怨怨吵吵嚷嚷”的生活,厕所、抹布、乱七八糟的手稿、口痰、烟头、妓女、吵架这些不雅甚至丑陋的生活场景,人们内心的最隐秘的心理都被写入了一向高雅的诗歌中。诗歌变得日常化、口语化、平民化。在于坚最早的诗作里,写了大量的云南红色高原的诗歌,云南高原似乎就是他生命取之不尽的资源,向他敞开温柔而又宽厚的胸膛。云南高原的生活是朴质的,乌鸦在天上飞,蜜蜂嗡嗡忙碌着,昆虫从种着蒲公英的山坡上爬过,阳光在树叶间沙沙地响,梨花包围山谷,马和牛碰挤着村庄,黑色的石头群、绿色的松树林,远方的山峦在天空下闪闪发光……;每一棵树都保守着它的世界,每一个水塘,每一块青岩石都保守着它的自在,缓慢的时间无休止地延续着……,这种生活就是于坚目睹并为之悄然动容的“真实生活”。
红色高原故乡在于坚诗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地理出现,它表达了于坚理想的一种生活形态。走过80年代诗坛的诗人们,体会过那个激情而又充满理想的时代氛围,很难彻底摆脱理想主义的气质,对于很多诗人来说,现实的粗鄙与无聊的确与他们的精神世界难以吻合。80年代的很多诗人表达过类似的感触。对海子而言,城市是不可忍受的,他的“空虚而贫穷的村庄”才是精神栖身之所,“远方”才是他的家园;而对于于坚,诗中的故乡不是“远方”,而是他成长的彩云之南,那片神秘而粗犷的红色高原,那个乡土的世界就是他存在的生命源泉。
于坚的《罗家生》、《作品52号》、《芸芸众生:某某》、《有朋从远方来》、《送朱小羊赴新疆》等“城市平民诗”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平庸自得的小人物形象,几乎将“朦胧诗”中的“政治美学”洗刷得干干净净,这些诗中的世俗生活也被描述成以下几个关键词:平凡、琐屑、渺小、无所顾忌、粗俗、欲望、卑微……
很多年 屁股上拴串钥匙 裤袋里装枚图章
很多年 记着市内的公共厕所 把钟拔到7点
很多年 在街口吃一碗一角二的冬菜面
很多年 一个人靠着栏杆认得不少上海货
很多年 在广场遇着某某 说声“来玩”
很多年 从18号门前经过 门上挂着一把黑锁
很多年 参加同事的婚礼吃糖嚼花生
――《作品52号》
这些生活意象确是世俗的、日常化的、庸常而渺小的,他们是属于80年代的,是于坚在80年代体会到的“当下”,并沉浸其中自得其乐的日常经验,这种生活让诗人感到有滋有味,充满诗意。到了90年代,这种缓慢的生活消失了,多年来滋育中国人民的生活环境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也很难找到非功利化的、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