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水利事业发展人水相争变人水和谐.doc

新中国60年水利事业发展人水相争变人水和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中国60年水利事业发展 人水相争变人水和谐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水利事业发展巡礼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但受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制约,严重的水旱灾害一直困扰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前,国贫民弱,山河破碎,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堤防残破不堪,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残缺不全,频繁的水旱灾害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就是在这样一个破烂摊子之上开始了她轰轰烈烈的治水实践,并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防灾减灾:筑牢安全屏障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选择了视察黄河。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处,毛主席详细察看了新修的几座险工石坝,然后问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黄河涨上天怎么办呢?”王化云答:“不修大水库,光靠这些坝埽挡不住。” 毛主席瞭望波涛滚滚的黄河,沉思良久。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在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同时,也以“三年两决口”的史实成为名副其实的害河。今天我们可以告慰毛主席的是,黄河已经连续63年伏秋大汛没决口,将花园口防洪标准一举提高到千年一遇的那个“大水库”——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经竣工并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不仅防洪效益显著,还通过连续9年调水调沙,实现下游河道的冲刷疏浚,为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治国必先治水”。兴水利,除水害,大水发生时确保防洪安全,大旱发生时确保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大事。60年来,新中国防汛抗旱已经步入一个新天地,旧中国一场洪水夺走几万、几十万生命,一场大旱即造成饿殍遍野的景象不再重演。 且看长江大洪水。1931年大洪水,死亡人数超过14.5万人。1954年长江大洪水,京广铁路中断100多天,死亡人数3万多人;1998年大洪水,因灾死亡人数降低到1931年长江大洪水的1%、1954年大洪水的4.7%,特大自然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且看淮河大洪水。1931年特大洪水,死亡7.5万人;1954年发生类似于1931年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死亡人数下降为2000多人,没有出现疫情。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发生大水,死亡人数进一步减少。2003年淮河大洪水,及时启用行蓄洪区,运用治淮骨干工程科学调度,大大减低了洪水的威胁,人民群众生活基本稳定。2007年淮河大洪水期间,综合运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成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洪水管理科学有效。沿淮转移人数较1991年大洪水减少99%,无一人因洪水灾害死亡,创造了新中国成功防御大洪水的新纪录。昔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旧景象一去不返。 再看新中国发生的几场最严重的干旱灾害。1999-2002年全国连续四年大旱,其中2001年特大干旱,水利设施累计抗旱浇地11.62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6820万吨,群众生活无忧,经济用水无恙,社会秩序井然。2006年川渝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利基础设施发挥关键作用,人民群众吃水无忧,无一人因旱灾死亡。2009年年初,北方冬麦主产区发生罕见大旱后,黄河数座大水库联合调度,各类水利基础设施共同发挥作用,群众吃水无忧,城市用水正常,而且确保了夏粮丰收。而在1940-1943年,全国连续四年大旱,赤地千里,1942年仅河南省就饿死300万人。 ………… 防洪保安成就显著,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这是新中国发生的一个巨变。这种巨变来之不易,它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益于广大军民团结治水,得益于盛世治水修建的各类水利工程和不断创新的科学防洪理念。1950年,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成立,此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建立起完备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成为新中国成立最早、迄今最为完善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防汛抗旱工作秉承“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的指导思想,逐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法制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灾害性事件增多、水旱灾害频发的新变化、新特点,各级水利部门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在中央治水方针的指导下,及时调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仅赢得了防汛抗旱的先机,把握住抗洪救灾的主动权,而且形成了完善的科学防控水旱灾害的制度体系。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唐家山堰塞湖是地震造成的105座堰塞湖之一,也是地震后形成的最大的次生灾害威胁,稍有不慎,其造成的后果将比地震更为严重。新中国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基础、科技手段,加上官兵的拼搏和水利人的智慧,创造了世界上处置大型堰塞湖的一个奇迹。而且,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实现了零伤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供水安全,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洪水来时有序应对,大旱力抗确保丰收。据水利部统计,自1949年以来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