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二章范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1.?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高更(P.Gauguin,1848-1903) l897年2月,高更在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完成了创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思想—感觉—物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看法 贝克莱 :存在即被感知 王阳明:心外无物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物—感觉—思想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坚持反映论,但存在两个严重缺陷:离开实践考察认识;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因而是形而上学认识论) (二)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坚持反映论, 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两者的区别: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的含义 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崖性。” 二、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性体现两个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 ——坚持与客观事物相符合一致,坚持唯物论。 2、反映具有创造性 选择--建构--创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反复,无限发展 。 认识运动的第一个过程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由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等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等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 感性认识的特点: 形象性、直观性,但不深刻 如:两小儿辩日 盲人摸象 理性认识它是人们借助自己的抽象思维,在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本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词,比如人民、国家等。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反映,句子,如:张三是四川人等。 推理:是以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复合句。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请辨析: 古希腊哲学家: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 讲的是人的认识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人们获取事物的大部分信息来自眼睛这一视觉器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有这个意思。但是,眼睛所获得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而现象又有真象与假象之分,如果认识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还可能会因假象而产生错觉,歪曲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最坏的见证人”。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然性和条件 第一,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及其正确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十六字诀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也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认识主体的 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意志力的对比 (二)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 认识回到实践的原因: 第一,认识的目的最终是指导实践。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 第三,理论若被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所掌握,

文档评论(0)

x55111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