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数漠新闻的范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4年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第一中学的人质事件一度成为全国各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我国官方电视台CCTV4对此事件的报道一向说是比较及时和全面的。但是在2004年9月7日晚上却播出了一条有奖问答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一片哗然。该消息的主要内容为: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下列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A:402人 B:338人 C:322人 D:302人。“有奖回答”这四个字刺破了每个新闻人的眼,所有人都提出了质疑.这带有娱乐性质的消息显然脱轨于一个主流媒介的职业道德底线,违背了媒体人道主义,更是违背了我们国家千百年以来的文明传统,其实质就是一些新闻人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更让人可悲的是诸如此类的冷漠新闻并不少见。比如某报消息“昨天上午9时15分,一外省男子站在广州市广园西路通通酒店旁边的天桥上对着桥下京广铁路边的高压线撒尿,由于尿液导电,该男子当场毙命。幸好铁路职工对事故处理及时,没有对在京广铁路上奔驰的列车造成较大的影响。” 再如“记者在现场看到,死者全身被高压线烧得黑乎乎的,像烧焦的烤鸭”。今天的新闻记者能够将把一条因意外而逝去的生命说成是“烤鸭”,如此冷漠如斯,引发的决不单单是震惊或愤怒。在这篇报道中,记者难道就没有想到那条致人死命的“高压线”,是否合乎架设规范?是否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面对频繁的电击伤人死人的事故,架设和管理高压线者,是否思考过究竟怎样才能治本,才能避免不测、保护人命?冷漠新闻何以大行其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冷漠新闻的泛滥?应该如何界定冷漠新闻? 对冷漠新闻又是否能得到遏制,其对策是什么? 一 何谓“冷漠化”?借用福柯(Foucault)的说法,语言的天真无邪只是表面现象,它实际上是一种作为权力的手段。新闻媒体,只有客观报道、客观评论的权利,而没有根据一己之倾向添油加醋、“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权利,更没有实施语言暴力的权力。而目前的一些新闻报道却是将语言魅力发挥极至.我们可以轻易找到醒目刺眼的新闻标题,充斥着与新闻事实相悖,或者是以披露隐私满足人类偷窥欲的文字内容。”冷漠化”新闻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记者毫无社会良知和人性地对普通群众(尤其是受害者)进行有关涉及人的生命、名誉的报道。它直接反映的是在如今激烈的媒体大战的背后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 二 有了较为明晰的冷漠新闻界定之后,笔者将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分析几类极易产生冷漠化的新闻报道。 1、对弱势群体的报道 南京一家电视台的社会新闻栏目《服务到家》曾报道过一位农村老大爷身患怪病,需要不停地走,否则一停下来就会呼吸加重,甚至晕倒,连打吊针吃饭都要在行走中由家人帮忙才能完成。多方求医也无法治愈。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的媒体在选取报道角度时都放在如何帮助这位老人上展开,而这家电视台报道时却是以猎奇的眼光、调侃的语气,以一首摇滚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并且将病人边行走边吃饭的镜头用快放式播放,使惹人悲怜的情节变成滑稽可笑的木偶剧。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但是中国媒体却以冷漠的姿势出现。除此之外,对进城农民工的报道同样也体现出这一问题。目前,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大多数都是零星的、琐碎的,而且大部分报道范围也只停留在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对农民工整体生存情况没有作全面深入的调查,报道的层面很浅。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很多记者报道政府关怀困难群众的时候往往是跟在各级领导人送温暖的队伍后面,报道的重点不是弱势群体的困难,而是领导的关怀,处处突出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的形象,弱势群体的困难只是突出这一形象的辅助物。 2、对隐私问题的报道 通常情况下,隐私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个人隐私一直收到法律保护。目前,我国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涉及公众人物和未成年的隐私。前者,比如对歌星高枫之死的报道,以及对著名演员付彪病情报道都是典型的例子。媒体对这些公众人物的隐私情况捕风捉影、妄加猜测,不顾及他人的痛苦,对其私密信息恶意挖掘、大肆炒作。从根本上说这是对人格的不尊重。 另外,媒体对未成年的隐私保护也做得不够。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正确的做法是未经当事人同意,新闻不得披露当事人的姓名、出生地、家庭住址以及一切可能推算出其真实身份的信息。还要注意不得暗含受指控的人与少年儿童本人关系的内容。但是与此相关的做法并不在少数。例如,2003年1月20号,某报以《14岁少女身染五种性病》为题,报道一名尚未满14岁的女孩外出打工误入淫窟而身染五种性病的事件。报道中虽然使用化名,对图片也做了相应处理,但不经意间流露了一些相关信息,如事件发生地点、时间等,同样能让某些“有心人”比较容易地推断出当事人的真实身份。未成年人无力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伤害。我们的媒体必须更

文档评论(0)

521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