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浙江日报记者、青田县万阜乡农村工作指导员俞佳友(上) 吴晓东 2011年03月31日11:21???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浙江日报记者、青田县万阜乡农村工作指导员俞佳友(上)--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茄子快要烂死了,俞记者快想想办法吧!”2010年5月,长达近1个月的阴雨,使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万阜乡柘垟村、云山背村等村农户的450多亩茄子、辣椒等蔬菜纷纷发病。眼看几个月的劳动成果就要泡汤,情急之下,村民刘宝兰一个电话打给了乡里的农村工作指导员俞佳友。 俞佳友和乡长郭海伟来到村里,看了发生病虫害的蔬菜,第二天便请来农技人员,现场指导农户如何喷洒农药、如何防治病虫害。两天后,发病的茄子、辣椒起死回生。 “多亏有了俞记者,地里种的菜都能变成钱。”刘宝兰乐呵呵地说,她家去年种高山蔬菜,收入超过了8万元,成了乡里的种植大户。在俞佳友到万阜乡前,刘宝兰家养蜜蜂,不但赔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债近20万元。她怎么也想不到,俞佳友劝她种高山蔬菜短短两年后,她不但还清了所有欠款,还又有了积蓄。 受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委派,2009年2月,35岁的记者俞佳友到青田县万阜乡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兼任乡党委副书记和乡长助理。 初到万阜乡,这里的偏远和贫困超乎俞佳友的想象。乡里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工业,没有现代农业,甚至连自来水都没有,近万村民靠天吃饭,过着“吃粮山坡上种、喝水田沟里挑”的生活。全乡有近1/4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500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俞佳友认为,挂职村官不是拉几笔资金来作秀,带领村民致富一定要有长远规划,从源头上彻底根治贫困“病根”,只有这样,才能让村民真正走上致富路。 2009年春天,俞佳友和村里干部群众通过调研,认为万阜乡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非常适合种高山蔬菜。可当他兴致勃勃地开着车,挨家挨户把第一批茄子苗送到农民手里时,却没人领情。 原来,农民种高山蔬菜不是头一回了,但种了以后卖不出去,没效益,烂在地里都懒得摘,有的甚至拿新鲜蔬菜喂猪。 “拿笔的书生也懂‘拿锄头’的事?”柘垟村村民周秀明说,刚开始,乡亲们都心存疑惑,没给这个省城来的记者面子。 “蔬菜的种苗由乡政府免费提供,村民还能得到县乡的补贴,我们会全程提供技术与信息,而且负责蔬菜的销路……”凭着新闻记者的敏感和从小在江西农村生活的经历,俞佳友的倔劲儿也上来了,当即在村民面前立下“军令状”。刘宝兰等村民半信半疑地种下了第一批茄子。 “在农村,不懂农业技术,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早日变成一个“农技通”,俞佳友每天都要熬到凌晨,拼命地“恶补”蔬菜种植、防病等技术。 茄子收了,俞佳友更忙了。他把茄子带到青田县城,送到市场、饭店请人品尝,在当地媒体上发表文章,为高山蔬菜吆喝…… 2009年6月的一天,几辆蓝色大卡车让宁静的山乡沸腾了。“蔬菜商把车开到家门口来收购茄子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啊!”村民们感叹道。 2009年年底,和刘宝兰一样,万阜乡的498名村民靠种高山蔬菜脱了贫。 “东西好没有品牌,也卖不出价钱。”俞佳友将城市里的品牌意识带进了大山。“刘基菜园”(明朝开国大臣刘基是万阜乡人)是他们打出的第一张牌。有了品牌的万阜茄子身价倍增,每斤从不到1元涨到3.5元,还被抢购一空。接下来是万阜村民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刘基菜园”干菜连锁店相继在青田县城和意大利开张,去年万阜乡高山蔬菜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已经成了温州市“菜篮子”的后方基地,很多温州客商都排队来这里等菜。 由于白天部分村民下田劳作或打零工,刚到万阜时,俞佳友就利用早晚和周末入户走访,“村民回家他上门”。有时候,他干脆直接来到田间地头,把鞋袜一脱,站在稻田里跟村民聊得热火朝天。 半年里,万阜乡90个自然村,只要有人在家的,俞佳友都上门走访过。最远的白岩前村和乡政府隔着十几座山,他背上方便面和水,硬是爬了十几个小时的山赶了过去。 一样山里太阳晒出来的黝黑沧桑的脸,一样憨厚直爽的笑容,一样沾着泥土的皮鞋,一样跟乡亲们扎堆儿喝酒……“这哪是省城来的大记者啊?他就是个农民嘛,跟我们一样!”乡亲们开始跟他掏心掏肺。在万阜乡,没人叫他“俞书记”,“俞记者”、“俞师傅”倒是喊得蛮热乎。 “我与您同心,我与您同行”,这10个温暖的字,是俞佳友印在名片上的“个性签名”。这样的名片,两年里已经发出去十几盒。遇到困难,村民们常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去年1月31日,村里的孕妇如花突然要生了,错过了到县城的公交车,而乡里唯一的车子也外出了。接到电话俞佳友赶紧从村里赶回来,把已经开始感觉阵痛的如花往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