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12(免费阅读).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参考译文: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件事吗?”孟子回答:“在记载中有这些事。”齐宣王说:“臣子杀害君王,可以吗?”孟子说:“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独夫。我听说武王诛灭了纣(商汤诛灭了独夫桀),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 5、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两个“之”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为,介词,替、给。“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7、虽欲无王:“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假设时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译为“虽然”。“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第二课时 1、检查上节课译文情况 2、练习册完成情况 第五章: 1、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 声,声望。 2、善政,民畏之: 善,好的。 畏,畏服。 本课重点语句的强调 1、原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原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3、原文: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原文: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5、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6、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设喻取譬,形象生动地阐明道理 如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对百姓施行仁政时,用“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作比,说明对老百姓不施行仁政的后果。用了“水之就下,善之走圹”作比喻,说明老百姓对有仁德的国君的渴望和归顺,形象生动,明白晓畅。 (2)、层次井然,层层深入,说理晓畅透彻。 如第3则,先从失天下一方面由笼统说到具体(即失民—失民心),再从得天下一方面由笼统说到具体(即得民---得民心---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第4则:孟子先从理论上证明了“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的观点,后又以尧舜为例证明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观点,事理结合充分阐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一)正确朗读下列句子的读音 1、于传有之 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3、所恶勿施 4、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5、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6、舜相尧二十有载 7、尧崩,三年之丧毕 8、夫然后之中国 7、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 ⑴为丛驱爵者,鹯也  ___通__ ⑵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___通__ 8、注意古今异义词。 (1)牺牲 今义是__古义是__ (2)中国 今义是__ 古义是__ 9、解释下列加红词语的意思。 (1)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_______ (2)于传有之______________ (3)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______________ (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______________ (5)所欲与之聚之______________ (6)所恶勿施,尔也______________ (7)其何能淑______________ (8)谆谆然命之乎__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