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五行志》的“征”与“应”.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古《五行志》的“征”与“应” 分类:大学学报 作者:游自勇 字数:2789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期  摘要: 中古正史的《五行志》里记录了大量怪异事物,这些记录一般由“征”与“应”两部分构成。征应的产生建立在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上,可以分为“有征必有应”和“有应才有征”两种。由于受到自身知识背景、政治立场的约束,古代史家有意无意间会采取“选择性记忆”的方式,通过直解、转释、反说等方法来对征应进行解说。透析征应的产生机制及其解说方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知识阶层的信仰与思维方式。   关键词:中古;五行志;征应   中图分类号:B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7)06-0010-07      在中国古代正史志书里,《五行志》是比较奇特的一种,充斥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记录。“征”与“应”是中古《五行志》书写的主要特征,“征”指征兆、预兆,“应”是符应、验证。古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即同类互动、天人感应。他们以为,任何怪异和非常的事物、事件都暗含着天的意志,是人事的预兆,天意总会在人事上得到回应和验证。宏观来说,“征”属于天道的范畴,“应”属于人事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天道与人事的关系。因此,“征”与“应”相互依存,有“征”才有“应”,“征”是相对“应”而言,共同构成了中古《五行志》两大基本成分。10世纪以后,《五行志》的世界里只有灾害物异,没有事应,也就无所谓“征”和“应”了。本文拟通过一些事例剖析中古《五行志》中征应产生的机制及其解说方式:人的思维、认识是如何形诸笔端,成为一种记录;这种记录和人最初的想法有哪些差异;从这些差异中可以透视出什么样的思想。      一、征应的产生      中古《五行志》的征应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有征必有应”与“有应才有征”。   第一种情况是感应的基本形式,即“天垂象,见吉凶”。怪异非常之事的出现,预示着人事的吉凶祸福,天道主宰着人事。如三国西蜀刘禅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   谯周忧之,无所与之言,乃书柱曰:“众而大,其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蜀果亡,如周言。此草妖也。   谯周所言具体是什么意思暂且不论。在沈约看来,刘禅宫中大树无故自折,这件怪异的事情预示着西蜀灭亡。又如开皇末年,隋文帝在地里埋了两块小石头作为床的位置标记,结果石头变成了玉。这的确是件怪异的事情,今天想来,或者是出于文帝自己杜撰,或者是有人故意掉包以取悦文帝。但在唐人李淳风笔下,细节被忽略了,这件事成了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征兆。   一般情况下,征应叙述的是某种事实和现象。“征”是人们认知的出发点,差异不会太大,但经由引用不同占辞及说法,“征”会产生好几种“应”。由于每种事应都有正统思想来源,对解说者而言都是天意的显示,因此很难说哪种事应就是正确,哪种就是错误。要言之,“征”相对固定,事应则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视解说者的知识背景、政治立场而定。   例如,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皇宫中出现怪事,有只雌鸡全身的羽毛突然变得像雄鸡一样,但鸡冠部分没有变。灵帝诏问蔡邕,蔡邕回答:   貌之不恭,则有鸡祸。宣帝黄龙元年,未央宫雌鸡化为雄,不鸣无距。是岁元帝初即位,立王皇后。至初元元年,丞相史家雌鸡化为雄,冠距鸣将。是岁后父禁为阳平侯,女立为皇后。至哀帝晏驾,后摄政,王莽以后兄子为大司马,由是为乱。臣窃推之,头,元首,人君之象;今鸡一身已变,未至于头,而上知之,是将有其事而不遂成之象也。若应之不精,政无所改,头冠或成,为患兹大。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名臣,“好辞章、数术、天文”,灵帝时每以灾异上书言事。“雌鸡化为雄”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怪异现象,蔡邕的回答首先依据《洪范五行传》将其定性为“鸡祸”,然后援引前事加以解释,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黄龙、初元时的先例,班固有详细解说,他赞同如下观点,即这两次“雌鸡化为雄”都预示着汉元帝王皇后逐渐登上权力顶峰,是女主干政的征兆,最终导致王氏专权、王莽篡汉。蔡邕对此是很清楚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灵帝大婚已好几年,但所生皇子相继夭折,他逐渐疏远了宋皇后。正当他苦闷万分时,嫔妃何氏产下一子,因此得到灵帝极度宠信。之后何氏与权宦联手,干预朝政,并谋求废宋皇后,取而代之。废后事件正是发生在光和元年。朝臣对这种局面十分不满,七月灵帝因灾异诏问群臣,帝师杨赐指出:“方今内多嬖悻,外任小臣,上下并怨,喧哗盈路,是以灾异屡见,前后丁宁……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蔡邕以为:“陛下枢机之内,衽席之上,独有以色见进,陵尊逾制,以招变象。”他后来又在一次对奏中说:“蜺堕鸡化,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

文档评论(0)

KhcFqXrwE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