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痰、瘀论治中风后遗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虚、痰、瘀论治中风后遗症   摘要: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病人发病半年或1年之后所遗留的病症,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及神志等方面的异常 [1]。笔者从虚、从痰、从瘀论治本病,疗效明显,现浅述如下。   关键词:虚 痰 瘀 论治 中风后遗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64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34-01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病人发病半年或1年之后所遗留的病症,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及神志等方面的异常 [1]。据统计,中风后约有70%~8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中风后遗症病机复杂,病程漫长,治疗难度很大,因而一直困扰着广大医务工作者。中风后遗症期机体正气被耗,病情有实转虚,风火之象渐减,而痰瘀之象渐显,故虚、痰、瘀应成为后遗症期突出病理特点 [3]。笔者从虚、从痰、从瘀论治本病,疗效明显,现浅述如下。   1 中风后遗症的病机探讨   1.1 虚证的形成机制。中风患者素为阴虚阳亢之体,常有肝肾精血不足。后遗症期因久病耗伤,失于调理,加之患者年老体弱脏腑功能失调,故肝肾不足、阴血亏虚之象更为明显。患者长期服药,阻碍脾胃运化,气血化源不足,因而气血虚弱。或因病过分限制饮食,纳食减少,营养匮乏,造成气血亏虚。气血虚弱而致经脉失养,久则萎废不用。故《诸病源候论》曰:“风偏枯者,气血偏虚,久不瘥,邪气独留而成偏枯。”又有《景岳全书非风》篇说,“气血不至,不知痛痒”。   患者长期服用理气活血、祛风化痰等温燥药物,伤及阴血。使用脱水利尿等药物太过,造成机体水分津液丧失。病后身心烦恼,情志焦虑抑郁,睡眠不足,思虑太过,阴液暗耗。“阴主濡之”,阴血不足,津液亏虚,致经脉失养,则患者肢体拘挛瘦削。故《景岳全书.痉证篇》说:“阴虚血少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   中风后遗症期,久病损伤脾肾之阳,致阳气虚弱。患者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中阳不运,阳气不能达四末则肢痿不用。久居湿冷阴暗之室,日晒减少,而致阳弱阴盛。在治疗过程中,中药西用,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加重阳气的损伤 [4]。“阳主温运”,阳虚则不能温运血脉,易致脉络痹阻,则肢体偏废不用。故《内经》曰:“阳者阴之根,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1.2 痰阻的形成机制。中风病后遗症期,久病脾虚,生痰较甚。病后情志抑郁,气郁化火,火热内盛灼津为痰。长期应用温燥药物伤及阴液,致虚火内生,炼液为痰。痰浊隧风窜犯经络,留驻日久,病愈久,则痰愈深。顽痰根深蒂固,难以根除,是造成肢体瘫痪麻木的原因。因此,痰既是中风病发病的始动因子,也是中风后遗症久治不愈的原因。故《丹溪心法》中说:“半身不遂,大率多痰。”据现代医学研究,痰症与现代医学的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甚为吻合。患者脂质沉积于血管壁,造成血管壁硬化,管腔狭窄不通,大脑供血不足,脑功能减退,实为痰证的病理基础 [5]。   1.3 血瘀的形成机制。中风病后遗症期,机体元气损伤,阳衰气弱。气弱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致瘀;阳衰则机体失于温煦,寒凝血瘀。肢体久废不用,脉络失和,血行不畅,血运缓慢易于发生淤滞。患者痰浊久留脉络,致脉管狭窄,造成脉络滞涩不通加重瘀血。瘀阻脑络,导致脑神经功能受损久不能复,加重瘫痪症状 [6]。故《素问玄机原病式》曰:“人卒中则气血不通而偏枯”。《素问调经论》说“气血不和,百病变化而生。”   2 中风后遗症的辩治   2.1 治病求本、温阳益气养阴。中风病后遗症患者属气血不足阴阳亏虚之体,应扶正固本。若伴有倦卧少动、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心悸气短、乏力自汗、面浮肢肿、舌淡而胖、苔白而润、脉沉迟或虚无力,治疗宜温阳益气,可选用黄芪、桂枝、肉桂、干姜、人参、菟丝子等。《素问》说:“但扶真阳,则内外邪皆能治。”若伴有眩晕、头痛、耳鸣、口干、低热、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治疗宜益气养阴,药用党参、黄芪、太子参、枸杞、麦冬、石斛、黄柏、五味子、知母、龟板等。故《临证指南医案》中说,“正气不足,风邪久留,气血痹阻。治后遗症,宜益气血、通经络。”   2.2 辩证求因、搜风化痰通络。中风病后遗症患者肝风夹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痹阻脉络。若伴有头脑昏沉、头重如裹,肢体麻木、胸闷呕恶、脘痞纳呆、舌苔滑腻、脉弦滑等,治疗宜祛痰通络,可选用天麻、半夏、南星、瓜蒌、远志、菖蒲、全蝎、蜈蚣等。故《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篇中指出,中风恢复期治疗,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   2.3 抓住要领、活血化瘀除痹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