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发明了蓝光LED.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们发明了蓝光LED   2014年10月7日,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名古屋大学的赤崎勇,天野浩以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在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方面的贡献,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CFP供图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本来预计北京时间2014年10月7日17:45召开发布会,我耐心地等。17:45刚过,手机端新闻就跳出一个消息,日本3位物理学家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腾讯新闻弹出:“日本物理学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日裔美籍科学家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获奖。”看到这些名字,我知道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与发明LED有关的科学家。   什么是LED   LED,这个缩写词的原文是light-emitting diode,对应的中文是“发光二极管”。即使我们用中文,很多人照样不明白其意思。这样说也许大家都会明白:LED就是电视遥控器上那个发出红外信号的灯。这种灯,既不是传统的白炽灯,也不是现在流行的荧光灯(所谓的节能灯也是荧光灯),而是一种半导体做成的灯。   诸位会问,电视遥控器我们也用了二十多年,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信号发射器现在才获奖?原因很简单,你用的电视遥控器上的发光二极管或LED,只发射红外光线,不发可见光,因此用处有限。所以,要弄明白这次诺奖为什么发给三位日本人,我们需要梳理一下LED的发展史。   二极管的物理原理   在梳理LED发展史之前,我先梳理一下我自己的历史。在我小的时候,那时家里还用效率低下的白炽灯的时候,我就读过与LED多多少少有关的物理,这些物理藏在我妈读中专时的一本教科书中,其中提到了场致发光。可以说,LED的发光原理就是一种场致发光:你将电压加在某种半导体做成二极管上,它就发光了。二极管的材料不同,发出的光就不同。有的发出红外光,有的发出红光,有的发出黄光。而3位日本人的功劳是,发现了发出蓝光的二极管。   那什么是二极管?我们小时候听过半导体收音机的人都知道什么是二极管,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了。简言之,就是用半导体制成的一种“结”,在结的两端加上电压,如果是正压就会出现电流,如果是负压就不会出现电流(当然你别加得太多,任何东西都会被足够高的电压击穿)。   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因为一端有游离的电子,另一端有游离的电子空穴。如果你给二极管加上电压,那么电子向电压高的地方跑,空穴向电压低的地方跑,它们碰到一起就“湮灭”发光。事实是,电子填补了空穴,能量降低了,多余的能量变成光被抛出来了。能量越高,发出的光的波长就越短。也就是说,红外光的能量最小,现在的紫外LED发出的光能量最高。   物理原理很简单,所以LED想要获奖,必须有应用,而且必须是重要应用。物理学奖向来如此,要么发现新的物理学原理,要么得有重要应用。LED的发光原理简简单单,以至于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才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肯定。   LED的发展史   1927年,一向致力于研究半导体的俄国人奥列格?罗塞夫(Oleg Losev)发现第一个LED,但这个发现没有找到任何商业应用。   到了1955年,在美国无线电公司工作的鲁宾?布朗斯坦(Rubin Braunstein)发现砷化镓半导体会发射红外线,可惜他和同伴们没有去找商业应用。   又过了6年,1961年,美国人詹姆斯?毕亚德和加理?皮特曼(James R. Biard,Gary Pittman)发现,砷化镓在加上电流时会发射红外光,他们注册了专利,次年这项发现就投入应用。同样在次年,第一个可见光LED被发现,发出红光。从红外的波长900纳米到了红光的650纳米。再过10年,也就是1972年,第一个黄光LED被发现,同时,LED的亮度被提高了10倍。   蓝光LED的出现与应用   只有红光、黄光和绿光我们无法合成白光,所以我们还需要蓝光。蓝光的波长比较短,只有450纳米左右。直到上世纪末,具体是1994年,在日本日亚化工工作的中村修二用铟氮化镓制出了亮度很高的蓝光LED。中村修二的成就是建立在赤崎勇和天野浩的成就之上的。   赤崎勇是三位获奖人中年纪最大的,出生于1929年,今年85岁了。他23岁本科毕业于京都大学,35岁才在名古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末,快40岁的时候,他开始研究基于氮化镓基础上的蓝光LED。20世纪80年代,高质量氮化镓的出现帮助他研究出了实用的蓝光LED。此时,他的学生天野浩加入了他的团队。在3人当中,天野浩最年轻,出生于1960年,而中村修二出生于1954年。   在中村修二之后,由于高亮度蓝光LED的出现,很快出现了白光LED。现在,最流行的白光LED并不是三原色LED的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