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大气的组成 恒定组分 一、大气污染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呼吸道吸入 粒径10μm颗粒物95% 被鼻毛阻拦;粒径5μm的颗粒物多沉积在上呼吸道;粒径5μm者多沉积在细支气管和肺泡;2.5μm者75%以上沉积于肺泡;但0.4μm可自由近、出呼吸道, 沉积较少。 消化道吸收:吞咽、食物/饮水等 其他:皮肤 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烟雾事件: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在短期内急剧增高,加上某些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影响。 煤烟型烟雾事件( Coal smog incident ):伦敦烟雾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 光化学烟雾事件( Photochemical smog incident) :洛杉矶烟雾事件 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 二、制订依据和原则 制订依据:WHO 空气质量四级标准,建议各国应力争以一级水平作为标准。 第一级:在小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根据现有的知识,不会观察到直接或间接的反应(包括反射或保护性反应)。 第二级:在大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对人的感觉器官有刺激,对某些植物有损害或对环境产生其它有害作用。 第三级:在大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可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或衰退,引起慢性疾病和缩短寿命。 第四级:在大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可使对污染物敏感者发生急性中毒或者死亡。 大气中有害物质嗅觉域和刺激域测定 毒理学实验:动物实验研究有害物质的转归、毒效应、作用机制及剂量反应特征,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快速计算方法 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根据化学物的理化性质、毒理学、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从毒性鉴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危险特征评定等方面提出有害物质的可接受水平。 四、我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发展历程: 二、大气污染状况的调查和监测 目的: 了解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 摸清污染范围和污染规律; 根据卫生标准评价污染的严重程度; 为进一步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危害提供基本资料; 为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和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四)采样记录 采样地点、采样时间、流量、周围环境情况。 天气情况及气象条件(特别是采样点的气压及气温)。 (五)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分别计算1h平均浓度、日平均浓度和年平均浓度的均值(多计算几何均数)或中位数及标准差或95%可信限。 分别比较1h平均浓度、日平均浓度和年平均浓度的最大值和最低值,并计算超标次数、超标倍数、超标率。 对监测结果的评价: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对各地区、各时期的污染状况进行比较,从而对大气质量作出评价,找出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查明污染范围和污染规律。 第八节 大气污染的卫生监督和管理 预防性卫生监督 参与规划 审查图纸 经常性卫生监督 环境监测 健康监测 建立危险品档案 信息与决策 工业主管部门:排放废气的工业企业的类型、数量、位置等; 环保部门:历年的大气质量 交通部门或公安部门:机动车、船数量,每日通过本地的车、船量等; 城建部门:功能分区的划分及自然地形地势图; 气象部门:10—20年来的气象资料(包括长年主导风向,风向频率图等); 现场调查。 获取资料的途径 (一)采样点设置(sampling site selection) 点源监测采样点设置方式: ①四周布点,全方位采样 (whole direction sampling) 以污染源为中心,按罗盘方位(划8个方位),在不同距离的同心圆周上设置采样点。 ②扇形布点采样(fanning sampling) 在污染源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季节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划定3-5个方位,在不同距离处设置采样点。同时,应在上风侧适当距离上设置对照点。 ③单轴布点采样(single axial sampling), 捉烟波布点 不设固定采样点,而是随烟波变动的方向,在烟波下方不同距离采样。同时在上风侧设置对照点。 采样点数目:每一轴线上一般设4-6个点,其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采样点: a.污染最近的点:污染源与居民区交界点 b.污染最严重的点:烟波着落点 c.污染较轻的点:距污染源下风向较远的居民区 d.基础浓度点或清洁对照点。 面源污染监测采样点设置 ①功能分区布点:每个类型的区域内一般设置2~3个采样点,应设置清洁对照点 。 ②几何状布点:将整个监测的区域划分成若干方形或三角形小格,将采样点设置在交叉点上或在小格内,之间的距离为5—10公里。 ③根据城市污染源及人口的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有选择地设置采样点。 区域性监测:几个地区或城市联合监测,根据监测目的采用方格或全方位布点。 采样点现场的要求 采样点应设在空旷地点,不受树木或建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完整版)机械租赁方案.docx VIP
- 企业管理5w1h培训(5w管理法则培训课程).pptx VIP
- 手术室业务学习培训ppt课件.pdf VIP
- 新解读GB_T 8190.2 - 2011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2部分_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现场测量最新解读.docx VIP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练习题实用.doc VIP
- 亚硝酸盐含量测定.ppt VIP
- 无人机激光雷达森林地上碳储量估测技术规范.docx VIP
-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解读学习资料.ppt VIP
- 保护环境_节约资源_.ppt VIP
- 新解读《GB_T 8190.1-2023往复式内燃机 排放测量 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系统》最新解读.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