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 超
陈超辨证倡导重脾肾调阴阳
刘彦荣 张 军 整理
编者按 陈超,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又曾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
深造,根基雄厚,博古通今。崇尚东垣、景岳学说,对中医理论有较深
刻造诣,临床经验丰富。本文系统介绍陈氏在学术思想上,对病机注
重调理脾胃;治法强调治病必求其本;病因注重七情所伤的观点。临
证特色方面重点介绍陈氏善于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临床;重视脏
腑辨证,尤重先天后天;论治哮喘首重肺肾又顾及心脾和气血痰瘀的
经验。名案评析记载陈氏治疗慢性肾炎、骨痹、血虚头痛、肺寒咳嗽
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独特见解。医论医话论及伤风感冒,小儿发热,温
病卫气营血辨证,紫癜、血瘀与活血化瘀法都密切联系临床实践。经
验方中的生发饮、胃痛灵、健儿散、气管炎方、双解退热散、榴连汤、中耳炎散、龙柏洗剂,均是数
十年经验的总结,内容十分丰富。学习本文,除能系统了解陈氏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外,还能
学到陈氏临证中的独到的经验,拓宽自己的思路,对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诊疗有所启迪,获益
匪浅。
阴阳五行,参伍错综,迭相为用。气有偏胜,故理有扶抑,其间轻重疾徐,酌其盈,
剂其虚,补其偏,救其弊,审察乎毫厘之际,批导乎谷阝窥之中,盖戛乎其难哉。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序》
陈超,男,字钅享教,生于1925年10月,湖北省嘉鱼县人。其家三世业医,秉承家技,学有渊
源。弱年读书之暇,常随诊于叔父,令其诵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药性
赋》、《濒湖脉学》等著作,初步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年长从师于嘉鱼县内科名医李季峰先生,
先生临床经验丰富,尤精于温病。通过数年刻苦学习和跟师随诊,并进一步攻读吴鞠通、叶天
士及金元四大家之论著,对内科杂病和温病有了较深功底。学成后,1947年即悬壶市肆,临证
之初由于缺乏经验,每遇疑难重症,即感棘手,常自勤求古训,或寻师长求教,或访同窗切磋,以
求解决患者痛苦之术,不数年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积累了临床经验,求医者甚众,深受广大
乡里患者之赞誉。
解放后,参加湖北省孝感地区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4年至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深造,重点系
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部分现代医学知识,开阔了眼界和思路,毕业后返乡里参加县人民医院工
第二卷351
####
作。1956年应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此后又拜儿科名中医赵心波为师,侍诊其左
右,亲聆其教导,获益匪浅,使学术思路大为豁达。赵师尝云:“学习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和步骤,
书要一本一本地读,要钻进去,吃透书中要旨精华,不要怕困难,要有钉子精神,以求问题得到
解决,才能学有所成,如果这本书没看完又去看另一本书,像蜻蜓点水一样,必然枉费心机,半
途而废,学焉有成?”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重新精读了四部经典著作,浏览了各家学说,其中重
点学习了东垣脾胃论和景岳全书,体会到,李杲以《脾胃论》为代表作,根据《内经》、《难经》的理
论及张元素的学术影响,总结出脾胃为元气之源,精气升降之枢,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
机理论,东垣在论脾胃方面提出“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并于脾;人赖地阴之气以长,
而此阴气须化于脾胃;人赖阴精之奉以寿,而此阴精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而此营气
必统于脾胃”。因此,东垣在病机方面重视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枢纽
作用。在病因方面,强调饮食劳役,情志失度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而百病丛生。张介宾积一生临
证经验和心得辑成《景岳全书》,全面反应了他的学术观点,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
阳离决,精气乃绝”为依据,认为阴无阳无气则不能生形,阳无阴无形则无以载气,故物生于阳
而成于阴。进而阐述了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真阴之象是为精是为形;真阴统藏于肾(命门),是
为真阴之脏,“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阴精不亏,则元阳有载,阴平阳秘。故命门
与肾为真阳真阴所在,为五脏六腑之本,凡阴阳诸病变,当责之肾与命门之水火阴阳平衡失调,
故病必求其本也。由于对东垣、景岳学说的钻研和崇尚,对陈氏学术思想的形成影响颇大。
1972年调至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医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临床工作中
更加重视脾肾。认为“五脏之根本乃脾与肾,而五脏之枝叶乃心与肺”,“根本不固,枝叶焉有不
凋之理”。因此强调脾肾心肺不论在生理与病理方面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治病必求于本。
在学术思想治学态度方面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尚空谈;博采众方而不偏执一端;处方求
精练,既用经方,又用时方,灵活运用,师古而不泥古,因而临床疗效显著。在医德方面,尊崇孙
思邈之大医精诚的观点,对病人一视同仁,精心辨治,从不苟言,既不炫耀自己,大包大揽,亦不
轻讥同业。在教学方面,除带教中外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