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新局面---记农村改革开放30年变化.docVIP

继往开来新局面---记农村改革开放30年变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继往开来新局面 与时俱进大发展 -----记改革开放30年农村的变化 德平镇东关幼儿园 吕秋玲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本文从住房、交通、教育、及农民思想观念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揭示了改革开放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 住房 交通 教育 农民思想 变化 时光的脚步来到2008年,人们的生活又有了质的飞跃。今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中国。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我们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众多的发生父辈和我们自己身边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从住房、交通、教育、及农民思想观念等方面来看,人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超过了小康水平。请看改革开放后我们农村发生的新变化。 一、农村住房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家乡的大多数农村住房还是那种土坯房,这种房屋虽然冬暖夏凉,但遇到潮湿的天气,房屋的腐朽与坍塌的可能性就无形增大。特别是泥土对墙壁腐蚀隔离不太好,每当下雨或雨水浸泡,墙壁上都会生出一层厚厚的碱花。 进入80年代后期,农村住房出现了石头地基和砖柱。这在房屋的隔碱性上迈出了很大一步。而这一时期的房屋建设,也已不光只是注重住房的保暖性与挡风,也渗入了一点美感因素。比如,很多农村住房在前门的顶方在水泥平面上雕刻了一幅幅图画作为装饰。虽然那种画工艺并不算精美,但已经摆脱了过去只是单纯建筑的用途,而有了审美理念的加入。我记得,这种图画装饰还成为80年代后期农村住房一个鲜明的特点。在进入90年代后,房屋的建筑,在审美理念上又有了进步。比如在走廊的修建上,顶部多用雕花瓷砖镶嵌而成,有的雕龙画凤,有牡丹、百合、菊花等各种花型图案。有的甚至是一幅大型的春游图。这些画在工艺技巧上并不算高,但在作为住房的审美意识已算是进步了。后来,这种结构还被广泛用在门楼上,大有对古风建筑仿建的意味。 到90年代和后期21世纪初,砖混房已经出现。地板也从过去的土压、砖地,变成了地板瓷。光滑度及平整性较以前已经明显不同。在房屋的修建上,有堂屋(即上房)左右带侧屋外带伙房(以前是没有侧屋的),而且堂屋前带有门庭。在材料的使用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已经很少用木制品,除过屋顶的房梁和檩木及门窗。甚至在有些地方门和窗也已被钢窗和钢化门代替,墙角柱体已由过去的砖柱改为钢筋混凝土,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房屋的抗震性和使用的耐久性。 现在的农村住房,尤其是近几年,在政策引导下,那种欧式小康住宅已经成为当今农村房屋建设的一个模式。这种房屋的建筑特点是有效利用了建筑面积,以及隔寒保暖性,和牢固、审美意识上都有了很大进步。房屋建筑不仅美观,而且从牢固性和抗震性、整体性上促进了农村住房的改进。特别是在近些年,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手中有了钱,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修建这种欧式风格的小康住宅。今去两年,有些农村还开始修建农村住宅楼。它们就像一些星星点点闪烁在大地上的宝石,把这片大地装扮得更加美丽。 二、农村交通的变化。在过去的岁月里,人们眼中的农村就是泥土世界,城市则到处是钢筋水泥混凝土,对于其差别所在,算是最形象的描述了。单单就交通而言吧,城市里是宽宽的柏油马路,满街飞奔的是各式或土或洋的汽车,乡村道路在记忆里,仅窄窄的一条,蜿蜒崎岖,坑坑洼洼,掩映于或葱绿或金黄的庄稼之间。对于乡村道路的感觉,记忆最深的算是小学、中学时期上学放学途中的经历,由于当时本村没有小学,要到几里外的邻村上学,每天的交通工具就是本人自有的两条腿,一天六趟,寒暑不断,途中与伙伴们徜徉于田间地头,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清新,也的确增添了许多少时的快乐和欢笑,而好天一身土下雨一身泥的窘迫却让人十分生厌,往往是嬉戏打闹的开乐,需要用一身泥土做代价,回家还免不了被一顿臭骂。 读中学时,要到十几里外的中学就读了,家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便成了我的交通工具,第一次骑着自行车的感觉真是惬意,可是好景不长,随着一场大雨的到来,把我的好感觉冲刷的一丝不剩,下过雨的乡村道路真正成了“水泥路”,只能推着自行车走,走两步还得蹲下剔除车轮上的泥巴,走两步,停一停,真成了走上十步已天黑的老蜗牛,让人既烦切恼,最后索性扛着车子走,人骑车成了车骑人,那种行路难的无奈,至今回想起来,还在脑子里挥之不去。 上中专时,乡里到县城已经通上柏油路,家里养了十来年的骡子也卖了,添置了更“高级”的耕种工具兼交通工具—拖拉机,父亲每每送我到县城读书,拖拉机就是我的交通工具,一路的剧烈颠簸,常常让我一个下午胃里都难受的要死。 令人欣喜

文档评论(0)

kxiachi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