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方志概2.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历代方志概述(三) 作者:黄燕生 民国时期 1、民国时期地方志编修概况 民国时期的38年中,时局动荡,战事纷扰,地方志的编修工作时继时断。不过,由于各地学者的多方努力和民国政府的倡导,曾编纂出1500余种方志,其中一些方志的体例和内容,因近代科学的影响和方志学研究的深入,有了新的改观,呈现出与前代方志极不相同的面貌。 民国年间的方志编修大致可分为民初(1912-1926)、抗战前(1927-1937)、抗战时期(1938-1945)、抗战后(1945-1949)四个时期。 (1)民初时期 民国6年(1917),北洋政府内务府会同教育部通咨各地纂修地方志书,一些省份陆续成立了通志局或通志馆。同年,由郭象升起草的《山西各县志书凡例》对县志的编纂作了具体规定。如规定志书要采用图、略、传、表、考五种体裁。同时还对县志所分门类作了规定。《凡例》还强调各县志体例应参考前志,因时制宜。《凡例》称“旧志于人物之有疵累者,一概不为立传,殊属失实。宜按正史有传之人,一一编入。即大奸大佞,亦不隐晦。”(载《郭允叔文钞》)同年,邓之诚发表了《省志今例发凡》,(载《地学杂志》9卷1-6期)提出省志的体例应有图、表、通纪、志、传诸体。图不仅有疆域表里图,还应包括建置、人物、草木鱼虫等图,绘图应用科学方法实测;表应列沿革、职官、人物、学制、户口、商务等项内容;通纪即大事记,撰述本地古今大事;志要因时创新,传要包罗各类人物。作者概括其各体之间的关系,图以明之,表以系之,纪以通之,志以详之,传以记之,不尽者归于余录。 民国初年,一些省区所撰通志,常因时局动荡而中辍,如黑龙江省民初即开局修通志。未及2年,即告解散,所成稿本15巨册也不知下落。民国6年以后,又开局重修,再因经费问题,难以支撑,主编金梁只好将未竟之稿交还省署。河南省通志局成立于民国10年(1921),其时拟定了重修《河南通志》简目26门,民国12年(1923),改通志局为“重修河南通志局”,增设了监修、核对,又减省志篇目,由原来的26门改为19门,终因时局关系,通志局(馆)名有实亡,始终未能完成全稿。民国初年付梓的一些通志多为清末开修的,如民国4年(1915)铅印本《山东通志》始修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至宣统三年(1911)方渐次告成,共200卷,标名民国,实出清朝遗老之手。此间陆续完稿的县志也有不少属于清末始修,民初完成的作品。 民初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新意的方志,如贾恩绂纂的《盐山县志》30卷,分为4略16篇40目,所设法制略诸篇详细记载了清末推行新政的情况和本地集市贸易状况,很能反映一地的近代历史。民国6年(1917),由孙奂仑修、韩坰纂的《洪洞县志》18卷,虽是据光绪旧稿增补而成的,却能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改观,如地图绘制采用新法,绘经纬度、图例和比例尺,建置志述光绪新政时增设邮政,武备志纪警察,学校志纪高小学校、国民学校等。由王理孚修、符璋、刘绍宽纂的《平阳县志》是民初县志中的巨帙,有98卷,自民国4年(1915)创修,历十年完成。该志采用纲目体,诸志之下,详分子目。其子目设置,颇有新意,如神教志分为佛教、道教、基督教、寺观、礼拜堂、神迹列传、仙释列传等;风土志下分气候、民族、职业、土习、民风、岁时、礼俗、莠习、善举等目;选举志包括有选举表、通籍广记、学校毕业名表、咨议局,省议会、县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民国初年,余绍宋《龙游县志》、张森楷《新修合川县志》等仿章学诚三书体设置类目,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其他如钟元棣修、张隽等纂的《崖州志》,张梅亭纂修的《莱芜县志》,田兴奎修、吴恭亭纂的《慈利县志》,朱兰修、劳乃宣等纂的《阳信县志》等,也都较有特色。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方志纂修仍处于恢复阶段,名篇佳构不多见。 据不完全统计,自1912年至1926年的15年间纂修及刊印的各类方志有484种,约占民国所修方志总数的30.8%,平均每年出版志书32种。 (2)抗战前时期 1927年,国民党政府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后,不久,即着手倡修地方志书。1929年12月,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了《修志事例概要》,凡22条,对各省方志编纂的组织机构、纲目审核、取材范围、类目设置、内容取舍、文字书写乃至印刷装订,均作出具体要求。《修志事例概要》的颁布,反映了国民政府对编修方志的重视,也体现了当时编纂思想的进步。《概要》对旧志中宸翰、烈女、祥异等内容持摒弃态度,强调“天时人事,发现异状,确有事实可征者,应调查明确,据实编入,以供科学之研究,但不得稍涉迷信。”(第十八条)二十条还提出:“本《概要》所定办法,各省兴修志书时,得体察地方情形,斟酌损益之。”并不强求一律,也未制定统一类目,其精神是可取的。 由于政府的督促,全国各省普遍建立了修志局、馆,着手编修通志。当时,不少社

文档评论(0)

laozai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