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孔子的“狂狷”观.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孔子的“狂狷”观   摘 要: 孔子主张“中行”之道。在经验世界中,“中行”往往不可得,于是退而求其次,便出现了“狂”与“狷”这两种生命形态。后世注疏家对于“狂狷”各抒己见,何为“狂狷”,可从“狂狷者”的形象、从“进取”“有所不为”的解释以及“狂狷”的特色加以诠释。孔子与“狂狷”最大的区别在于“无可无不可”的弹性变化,即孔子能够做到“狂狷以时”,这也是孔子圣于“狂狷者”之处。   关键词: 孔子;中行;狂狷;狂狷以时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6.02.11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邹文燕.试析孔子的“狂狷”观[J].克拉玛依学刊,2016(2)60-63.   《论语?子路篇》中有言:“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①[1]141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孔子品评人物的方法之一,按照其行为表现,分为中行、狂者和狷者3类。在《孔子思想研究》一书中,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朱志凯宣称孔子对“狂狷”的态度是“痛斥”,他有言道:“‘狂狷’者是弃原则而不顾,言行相悖的人物。就此而论,‘狂狷’可谓古代的折中主义,与孔子中庸原则不能同时而立”[2]245。“狂狷”是否可以等同于折中主义,这样的哲学世界观问题此处暂不作辨析,但是朱教授对“狂狷”与中庸对立地位的定论、对“狂狷”者所下的定义以及孔子对“狂狷”的态度论断都是值得商榷的。   一、中行不易,然后狂狷   在孔子的言论中,“狂狷”是相对于“中行”而提出,孔子认为行为的完美再现及准则是“中行”。何为“中行”,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后汉书?独行传序》有引孔子言:“与其不得中庸,必也狂狷也。”[3]931此处把“中行”置换成“中庸”。《孟子?尽心下》有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也。”[4]213这是将“中行”换成“中道”。凌鸣喈在《论语解义》中则有言:“中行者,依中庸而行者。”[3]931三种解释大体相似,都可以解释为“中庸”,居于中位,不离两边,不走极端,最终达到和谐之境。在人的品格中,孔子最推崇的就是中庸,但真正做到中庸的人很少,就像孔子自己说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以“喜怒哀乐”为例,“中行”是情绪能够“发而皆中节”。《中庸》开篇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5]18。为了“中节”,必须具有高度的智慧和自制力;稍有不慎,难免流于矫揉造作,似乎连喜怒哀乐都要时时反省是否恰到好处。《论语?先进》记录孔子在颜渊过世时,“哭之恸”,大声疾呼“天丧予!天丧予!”弟子提醒孔子不要过度伤心,孔子言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彼时孔子已年过70,本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应有这样的心性和智慧保持“中节”。自以为“中节”,别人却未必认同,连孔子自己也觉得为难,由此可见“中行”之不易。   正是“中行”之人难求,“中行”之友难交,在对人对己时,孔子放松了一点要求,做不到“中行”,也力求“狂狷”。赵岐在《孟子》“狂狷之论”下有注,谈及“中行”之不易:“时无中道之人,以狂狷次善者,故思之也”[3]931。“狂狷”是对于完美追求的退而求其次,是对至善的退让择其次善。皇侃《论语义疏》从社会风气阐释“中行”之稀少:“当时伪多实少,无复所行得中之人。”[6]341“中行”缺失使得孔子怅然,但这也是动荡时代所涂染的灰色阴影。本来,孔子所崇尚的人格是“中行”人格,但出于不得已,只得求其次,而选择“狂狷”。孔子认为如果交不上中行之人做朋友,则宁可与狂狷之人为伍,因为“狂”者志向高远、进取心强,而“狷”者则能保持独立的操行,不肯随波逐流。在孔子看来“狂狷”并非是处在“中行”的绝对对立面,“狂狷”不是极端,只是偏过于或偏不足于“中行”。“狂狷”之人,也并非泛泛等闲之辈,也需以性格配合修养,展现特别的风范。朱教授所言孔子对“狂狷”的痛斥态度及“狂狷”与“中行”的对立地位本文不予苟同,也存在极大的商榷空间。   二、“狂”之进取,“狷”之有所不为   《论语》中孔子对于“狂”多次提及,“狷”则唯此一次。《论语?阳货》中有言:“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孔子言说“狂”者外表刚强不阿,内在却是疏于学习。“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阳货》)则点出狂者鲜明的特征:放荡不羁,不拘小节。从“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来看,孔子对于狂狷者并没有过多的责怪与恶意,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去发觉两者潜藏的优点。此部分将尝试探析何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并设置三个关于“狂狷”的问题进行解析回答。   何为“狂狷”,除了“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此句以外,孔子没有提出更多解释,这也为后来的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