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变化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喧闹的春节,冷落的平时。 在老家所处中原,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了事实。印象中一家5口劳动力耕种5亩地,非常辛苦。现在呢,5亩地两个老人耕种都绰绰有余,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只能进城寻找出路。听邻居说,绝大多数45岁以下的劳动力选择了进城打工,平时老家全是老弱病残孕,一排冷落萧条的景色。当然造成年轻人外出打工还有另外几个因素,后面再介绍。 2. 宅基地 这次回村,感觉整个村落宅基地面积几乎扩张了50%,这意味着农业用地的减少。在老家,一人只有不到5分地,仅够温饱而已,客观上逼着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农村,将农业用地转换为宅基地是非常容易的,当地的土地监管部门基本上是挣一只眼闭一只眼,事实上是真空地带,这个现象不仅仅在我们村,邻村大多如此。耕地减少从长期 看应该是必然的。 此外,农村宅基地市场还是比较火爆的,价格上涨很快。一亩宅基地价格年涨幅竟然接近50%,丝毫不亚于城市市场。我所看到的几处宅基地:一亩去年6000元,今年一口价15000元。 商铺价格也是连番上涨,靠近马路的基本上都是两层楼了,底层用于出租,另外一层用于自己居住。租金价格从年2000元,上涨到了4500元。而且马路边的宅基地转让价格也接近15万,真是不得不让人感叹。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城市的房地产,当前的建筑成本是相当高了。在我印象中,早些年盖两层楼价格不过3万,现在建筑成本逼近了10万,上涨幅度之大令人乍舌。一块实心红砖在老家当前是0.25元,之前(5年前?)是几分钱而已。从这个角度而言,城市的房价并不是很离谱。 3.农业用地----事实上的私有化 土地是集体的,按照村约而言,应该根据人口变化、5年一个周期重新抽签划分土地,但是在农村已经接近10年没有动过土地了。我咨询过村干部,重新划分土地的可能近似于零。其实就是事实上的私有化了。经过这么多年的,耕地变宅基地、人口变迁等等因素,重新划分土地不亚于一场革命,可能性很低。特别是在土地稀缺到当前地步,一人只有5分地。 耕地在减少,是个长期的趋势。在农村,土地局的监管力度近似于无。粮食价格长期一定是上涨的,这个无异议。 4. 教育-----尴尬的读书人 我们县是一个农业县,也是一个贫困县。农村人对教育很重视,投入很大。农村人即使再苦再累,也会砸锅卖铁供养孩子读书。这次回家,让我看到的却是尴尬的一幕。我们村历史上是外出做建筑,这几年房地产比较火爆,村里几个包工头差不多是小学或初中毕业,短短几年,家里两层楼起、开轿车回,有点衣锦还乡的味道。看看同龄人要么刚大学毕业,要么还在读研,一个个寒酸无比。大学毕业后工资不足两千,在农村真是无地自容,连自家父母都感觉抬不起头。农村人的理念在变化,感觉读书是一个划不来的投资。对教育的投资明显减少,重视不复以往。 我真不知道这是一个好事还是坏事。包括我在内,也感觉一种无名的失落。 5. 人口 在农村,二胎是标配,三胎是常规配置。在县城,二胎逐渐标准化,交一万块钱罚款就可以入户,这已经是明码标价、习以为常。不得不说,国家的保障不到位,使农村以及县城不得不多生、超生。我在农村见到太多老无所养悲惨的事情,在今年初三,一个孤寡老人半夜上厕所的返回途中摔倒,生生冻死,据说哭喊了一夜。孤寡老人每年冬天冻死是很常见的,一年一个村平均都有那么一两个。如此悲惨景象,你怎么劝服别人不多生超生?国家不作为是首要因素。 6. 财富 这次回老家,感觉农村表面上是很繁荣和富有的。家家户户基本标配电动车,接近40%的家庭还有一个三轮车(时风那种烧柴油的),超过3%的家庭有2-3万的小面包车(昌河等之类的)。感觉汽车下乡的效果还是挺明显的,两年前除非为了跑短途客运才会买此类面包车,现在确实纯粹作为了代步工具(这类车在农业生产上毫无用途)家电在农村开始普及了,除了彩电之外,太阳能是最普遍的,在老家接近30%的普及率。类似冰箱、洗衣机、空调之类的还不算普及,大约15%的普及率(可能还少)。农电价格0.57元/度,这个是制约家电普及的因素。从农村老家的年轻人穿着看,基本上和城市接轨了,无区别。 7. 打工 年轻人打工已是普遍现象。从80年底,我村传统上是做建筑,现在也是多数人的选择。干一年建筑工,一般一年能存3-4万左右。在这个领域,在村里还是出了不少人物:建筑工---》包工头---》开发商。我们村诞生了3个小开发商,最年轻的不足22岁,真的不得不感叹房地产领域是诞生传奇的领域。但多数人还是做建筑工以及包工头,我去了几个包工头家,感觉的确家底不错,年收入应该在10-20万左右,具体不详。再年轻一代的,就认为做建筑太辛苦了,开始奔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电子厂之类的打工了,相对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