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尚淡理论内质及成因之考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人尚淡理论内质及成因之考究 “淡”是指称一种素朴自然、平和淡远,无涉于刻意雕造的艺术风格和境界。作为文学范畴,始见于六朝。如钟嵘《诗品》称郭璞“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钟氏以为永嘉人普遍贵黄老,尚虚谈,“于是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至江左孙绰等人袭此风气,更“平典似道德论”,不值得推荐。故他所说的“淡”指“淡乎寡味”,即一种平典虚淡。 中唐以后,传统文学观、审美观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如韩愈、白居易等人已开始标举“古淡”、“闲淡”。前者《醉赠张秘书》有“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后者《与元九书》评韦、柳五言,有“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同时郑谷《读故许昌薛尚书诗集》也有“淡薄虽师古、纵横得新意”之句。不过总的说来,还远未形成一个整体的气候。 宋代在处在封建社会鼎盛期的结尾,因着国力的贫弱、内忧外患的侵扰,对晚唐五代以来社会的长期动荡有深切的体验。当此积贫积弱之际,朝廷内外各色人等外倾型的心理普遍被一种内倾性的忧患人格所代替。士人外在的拓展减少,内心的自省却在增加。或者说,正因为外在行为的减少,一种搜讨靡涯之心灵的能力被得到了大大的发展,由此造成了一个冷静的思考时代的到来。“在这样一个由积极行动转向深入思考的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得幽淡沉静了。”开始脱去浮躁的对外在声华的趋附,走向了一种内心的丰实和平和。正所谓“少年爱绮丽、壮年爱豪放、中年爱简练,老年爱淡远”。或以为,如果真可以对一个朝代世相作如此比观,那么,宋代应该似更接近于封建社会的中年,但问题是这个处于中年的宋人特别纤敏和成熟,因此他的思致在很多时候其实已步入了老年。 具体地说,他好静。如道学家周敦颐就如此,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心学家陆九渊也说:“此道非争竞务进者能知,惟静退者可入”。文学家于此也下了很多功夫。当日,皎然《诗式》已列此为文之一体,释以“非如松风不动,林 未鸣,乃未意中之静”。时人于此更津津乐道。如王安石因欣赏南朝人王籍的“鸟鸣山更幽”诗,为其配句“风定花犹落”,即引来沈括、范晞文和曾季狸等人从不同角度作出讨论,言谈间,辨析之精微令人兴叹。他们还引道释义理于其中,如苏轼《送参寥师》之“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与老子所说“归根曰静”、禅宗僧肇《物不迁论》所说“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显然存在内在的联系。 由于主静,必然尚虚。道家讲“唯道集虚”,佛教和禅宗要求“心如虚空,不着空见”,理学家如张载则说“道要平旷中求其道,虚中求其实”。文学家受此影响,继皎然《诗式》提出“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宋人更讲虚心极物精微入神之理,并赏及“庄子文章善用虚,以其虚而虚天下之实”。而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所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要人写景而不为堆积,情思由景物化出而非滥情,直将诗歌送入了至虚的妙境。 又好远。“远”在魏晋时与“玄”字同义,故有“玄远”一词。引入诗文批评以后,已为皎然、司空图等敏感的诗论家所赏识,故《诗式》特释以“意中之远”,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提出“近而不浮,远而不近”,力求使一种不执著情旨的意蕴美得到充分的展示。宋人于此可谓尤有会心,如苏轼不但不用以论书,《跋颜公书画赞》有“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之语,还引以论诗,其《书黄子思诗集后》称“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突出了“远韵”的特质。而文末提及司空图诗论,颇让人思及其所论与司空氏之说的意脉联系。他如李希声《诗话》称“古人作诗以风调高古为主,虽意远语疏,皆为佳作,后人有切近的当气格凡下者,终使人可憎”,叶适称“魏晋名家,多发兴高远之言,少验物切近之实”,正可为其所论下一注脚。而严羽《沧浪诗话》直将之与“深”、“长”、“飘逸”等并列,举为诗的九种品格之一。 此外便是好闲。“闲”者,本指悠闲无事,后指人性情的清闲。如《淮南子·本经训》所谓“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中唐起引入文学领域,皎然《诗式》、齐己《风骚旨格》和桂林僧口淳大师《诗评》或列其体,或有尚“闲”之意。宋人因尚虚好静,推崇悠眇高远,所以也经常谈“闲”。如吴莘即说:“诗所以吟咏情性,乃闲中之一适,非欲以求名也。”因此,他们每将人的性情之“闲”相联言,由“人物高远,有出尘之资”,而想及其作品多“从容闲暇处”。最典型的自然是对欧阳修文章的评论了。当日,曾巩曾从义理的角度,在《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中,称其“根极理要,拔正邪僻掎絜当世,张皇大中,其深纯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辞马?驳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然苏洵以一蜀地布衣,抱才求用,当上书陈意之际,直然切入欧文内质,其《上欧阳内翰书》称“执事之文章,天下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