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球化士林的產業生態空間位移:
地理資訊系統的研究取向
石計生*
本文運用普查資料,「SCG」方法上嘗試以新興的地理資訊系統 (GIS) 結合傳統統計分析,整合田野調查進行歷史縱深的產業空間再結構研究。而表現在士林的產業生態的「差異空間」,有以下幾種不同類型:(1)全球性快遞產業UPS選擇福中里作為其企業的台灣總部與泛太平洋轉運中心,是和這個區域「地價相對便宜」、「位於台北北區中心」、「鄰近捷運與中山高速公路」和具備製造業的產業服務關連帶動有關,這顯示了士林「在地化」與「全球化」產業所存在的「共存」關係的型態;(2) 處於蘭興里與忠誠里的「士林電機」的從製造業向服務業的企業多元化經營,是在地產業自我調整與全球接軌展現「全球在地化」的過程,顯示了一種「在地」的製造與「全球」的服務產業的在歷史變遷中產生「競爭」、「消長」關係的類型;(3)從士林的脈絡來看,以忠誠路,中山北路六段一帶聚集的「全球化」的金融銀行,其存款客戶卻是以「在地」的公教人員為大宗,對這塊區域而言,全球化所產生士林的空間變化是反映了在地的「服務社會」的走向;(4)「天母」的天母東、西路的異國風味生活與地景,是全球化作用力所產生的差異空間的「東西向位移」類型;(5)從整體空間看來,士林傳統的「夜市商圈」,沿著捷運與中山北路六段與七段向士林的北方呈現「由南朝北位移」,同時沿著天母東西路產生「東西向位移」而與戰後出現的「天母商圈」連成一氣,結果使得原來士林的「核心」發展轉變為「帶狀」的全球化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 產業生態、空間分佈、全球化、群集分析、地理資訊系統、SCG 方法
*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系暨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 本文今天能夠以較為成熟的形式呈現,是需多重條件配合及感謝許多人的指正才有可能。過去,對於GIS在人文社會研究的不滿主要來自於「GIS只是一種電子化地圖的描述性呈現資料,無益於社會分析」的批評;這使我產生了挑戰、實驗、與奮勇創新的意圖。但想要確實將GIS引進社會學的研究,其進展是相當緩慢而且充滿嘗試錯誤的過程。其發韌是來自1999年的芝加哥市政府的社區研究案,其中針對GIS軟體的選擇實驗也經歷了Idrisi, MapInfo, WinGIS, ArcGIS, 和最後到台灣開發的MajorGIS,這與梅傑科技的軟體工程師王建三、劉正仁、鄒函芬等人漫長的腦力激盪的技術創新,完成SPSS與GIS連結介面的設計,是我首先必須衷心感謝的;經由MajorGIS技術上的支援結合量化的群集分析與質化的田野調查所形成的SCG方法,其架構的完成是漸進的:從2001年至2003年間,我陸續在中華地理資訊學會、美國社會學年會(ASA)、國科會士林案的期中、期末審查、成果發表會和東吳大學文學院系際研討會等學術場合分散地、部分地提出整合GIS進入社會學研究的構想,受到了許多質疑和建設性的挑戰,這都是促成本文的重要反省的動力,這階段我感謝的學者有Terry G. McGee、Kathleen S. Crittenden、Xiangming Chen、蔡勇美、章英華、葉啟政、瞿海源、陳小紅等人;而一直到2004年兩次公開演講心中才開始對SCG方法有比較確定的雛形。即本文稍早的版本曾於台灣鄉村學會年會、中央研究院與文化大學等合辦的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中以專題論文形式發表,作者感謝當時與會學者如謝雨生、郭瓊瑩等給予的專業回應與鼓勵。進而,對本刊數位匿名評審教授提供的嚴格審查與修改意見,作者獲得極大的學術想像觸發,而使得本文得以修正補充並重新思索與處理,作者特別表達衷心感謝。而對於本文資料的繁複處理、繪圖的數位調整與田野調查的協助,也要謝謝研究生助理群權自強、鄒佳樺、林全進等人。另外,要感謝國科會「士林人文社會GIS實驗室」之經費補助(編號902745P031005 ),使本研究能持續進行並發展。當然,本文如有任何疏漏之處,均由作者自負。
一、前言 (globalization) 浪潮,台北市政府於1998年的「策略性發展有利的產業」的經濟思維,主要就是以策略性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為主軸,再加上「多核心副都心」的發展概念,定義出各行政區之發展策略,如推動南港、內湖為「台北矽谷」設立「工綜合區」。2000年市府的「經濟發展委員會」再加上永續發展的城市和促進產業發展為目標。在地理空間的定位上也有「八心六軸」的結構發展規劃。台北市未來的城市建設和發展將朝向生產性服務業中心、生產研發中心、商業消費中心、產業研發中心,資訊服務業中心,金融貿易中心等六大中心發展,而士林區在整個台北市府的全球化計畫中,是以「士林生物科技園區」、「士林創新學習中心」被定位 (周志龍2002)。關於台北市產業結構的變遷,1995年起製造業已經陸續遷出台北市,包括裕隆、東帝士、華隆、中興紡織、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