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双城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上传、处理,尽在:/ 滬港雙城記 論〈傾城之戀〉與《新傾城之戀》的時空意識書寫 陳嘉恩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 關鍵詞 張愛玲,傾城之戀,改編話劇,香港,上海 本文發表於2005年7月南京大學與上海戲劇學院主辦 「中國戲劇——從傳統到現代」國際研討會 〈傾城之戀〉原載於張愛玲於1943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傳奇》,是她筆下第四個關於香港的故事。「傾城」的典故語出《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傾城之戀〉的故事背景始於上海的一個遺老家庭,之後場景遷移到香港——「傾」之「城」是指香港,1941年12月8日,香港在太平洋戰爭中被日軍攻佔——香港與上海相互映照,小說一個「雙城故事」。〈傾城之戀〉的「城」可作有形及無形兩方面香港和上海為現實之城,都是一種空間構設,這種「城」是有形的。另一種「城」;兩種「城」都影響人物的心理和活動。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唯一親自改編成舞台劇的小說,1944年12月16日在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演,連演場。香港話劇團亦曾於1987年及2002年搬演此劇,2002年的舞台改編名為《新傾城之戀》,並計劃於2005年8月三度重演。《新》劇被視為一次「跨文化創作」,特點在於「運用現代劇場新語言及現代愛情觀去演繹名著」(鍾麗明,2003)。 要把《傾城之戀》與《新傾城之戀》作跨文化分析,首要釐清兩部作品跨越了甚麼文化——四十年代的上海,千禧年代的香港。滬港兩城在小說和話劇中,均存主客體的二元/雙重結構。本文旨在探討原著小說《傾城之戀》及改編話劇《新傾城之戀》各自佈局主體與客體的分別,究竟上海與香港分別扮演甚麼角色?以下嘗試從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析述兩部作品裏的主客關係。 〈傾城之戀〉:主在上海,客在香港 張愛玲在〈《傳奇》再版序〉(亦即〈到底是上海人〉)向讀者宣稱雖然這是「一本香港傳奇」,但是她「用上海人的觀點來觀察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夠懂得我的文不達意的地方」,並願意把她的香港故事獻給上海讀者(張愛玲,2002)。張愛玲是有名的上海人、上海通、上海迷,白流蘇也是上海佳人,故事背景在上海小說佈局的主體在上海,香港是上海的「者」,亦即是客體。 沉重的時間.局限的空間 在張愛玲的小說裏,時間和空間的意識有着密切的關係。她在自己的文章裏曾說: 極端病態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時代是這麼沉重,不容那麼容易就大澈大悟。這些年來,人類到底也這麼生活了下來,可見瘋狂是瘋狂,還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說裏,除了〈金鎖記〉裏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徹底的人物。他們不是英雄,他們可是這時代的廣大的負荷者。因為他們雖然不徹底,但究竟是認真的(張愛玲,1983:18) 「時代」與「社會環境」的關係密切,時間意識可以透過空間意識去理解。張氏《傳奇》內的小說篇章大都與時代的——政治事件——較少聯繫,描寫場所又多集中在上海香港兩地一屬淪陷區,一屬殖民地,有共同的地域情結,亦即通商口岸重利色彩和避談時事的傾向,張氏筆下的「時代感」表現在刻劃升斗小民處身特定環境裏的遭遇和心態,顯現動盪時代遍及眾人的影響力。她對於「時代沉重」所作的詮釋,不但表現為小說中新舊因素的交錯,以及對於人的影響;更重要、具更具特色的是她的「歷史意識」——「過去如何影響着現在」(夏志清,1979:341),以及時代如何影響活着的人。放諸〈傾城之戀〉,雖然小說的背景是香港的抗日戰爭(這種明確的時間交代在張氏小說中也不常見),從戰爭的不可預期,以及小說題目的反諷和隱喻意味來看,「傾城」的象徵意義遠超過寫實性,張愛玲以平俗、滿不在乎的心思,註解「傾城」這件本應驚天動地的事: 香港的淪陷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巿傾覆了。流蘇並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點。 (張愛玲,2002:230) 「傾城」在小說題目中具有反諷的意涵(方梓勳,),女主角白流蘇沒有「傾城傾國」的能力,只是她因緣際會碰上香港的淪陷,一座城傾圮了,成就了她機關算盡的愛情;成婚的過程中,她是戰爭的被動受益人,而不是主動的策劃者。如果她於亂世得到范柳原的姻緣,能夠算得上傳奇,那麼「到處都是傳奇」,其他蒼涼故事「不問也罷」她暗喜。套張愛玲的用語,白流蘇不是英雄,僅為負荷這時代的其中一員。 有論者認為「雖然張愛玲也是站在這世中感受着時代的變動,但她與時代生活的主流始終保持着距離,這就給她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周為,1988)這裏所指的局限性,毋寧是說張愛玲初期小說的描寫範圍多半侷限於三、四十年代滬港兩地,又和當時「感時憂國」的文學主流脫節,題材盡屬男女言情、家庭瑣事,不帶絲毫革命抗戰的大時代氣息。某些文評家難免認為這是一個缺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