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本课程的开发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docVIP

从校本课程的开发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校本课程的开发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摘要: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个性需求以及学校的特色、教师的专业特长自主开发出的,具有针对性强,内容和形式丰富,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实施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求教师树立课程意识,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而且还要综合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学科优势,合作攻关。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促使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发生转变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具有发展性与个体适应性、创新性与反思性、民主性与对话性相融合的特点。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行为;转变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界就有学者认识到,“课程改革不能离开教师,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然而,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师几乎与课程“无关”,教师只管“照本宣科”,考什么教什么,而不管为什么教,怎样教,每门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实效等。长期以来,教师头脑中形成了以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一系列以教学语词为主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关,教师形成的是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的教学行为。这种被动地讲解教材、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行为,难以为全体学生的发展带来实效。这种状况充分说明我国教师课程意识的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了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和区域的课程资源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在新课程体系中首次设置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个性需求以及学校的特色、教师的专业特长自主开发出的,具有针对性强,内容和形式丰富,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实施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促进和创建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队伍具有积极的意义。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开发,往往是教育教学理论专家们的事,与教师无关,与每个学校的具体实情无关,忽视了学校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忽视了学校内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弊端是显而易见。事实上,课程实施是将变革付诸实践的过程,这种变革可以是从外部形成的,也可以是内部生成的。学校内可供教师开发的课程资源很多,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挖掘”,如何去“开发”出新义。而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一系列的转变,教师不仅是教学实践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这就避免了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的相分离,为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性作用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一、课程意识的唤醒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转变的前提条件   已有资料表明,教师课程意识的含义源于西方“校本课程”概念的提出。自1973年菲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米伦(MeMullen,I.)首次提出“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即SBCD)概念后,世界各国教育机构都尝试性地接受并实践着这一理念。“教师的课程意识正是源于校本课程的本质要求而存在的”。“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批判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其课程意识的唤醒。只有当他们产生了积极参与课程发展的意识之后,他们的批判能力与精神才能逐步形成”。为此,西方将教师的课程意识理解为教师对于其在课程决策、开发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信念。1   在我国,多数学者倾向于将教师的课程意识理解为: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还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教育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那么,究竟什么是课程意识?我们认为,课程意识是教师对于其在课程决策、开发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信念以及他对于教师在课程活动中如何有效教学、学生如何有效学习等方面的想法。它包括:敏感意识,即在课程决策与发展中,教师能否意识到他是主观能动的积极参与者;批判意识,即教师能否意识到,他不仅要理解新课程的理念,而且还要运用自身的个人理论批判吸收与改进;生成意识,即教师能否意识到,课程不仅是专家与行政人员的事,而且课程发展与教师的主体性密不可分。2   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已被视为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甚至是关键要素(O Donoghue Brooker,1996)。3有学者认为,21世纪的教师教育必然是“以唤醒教师个体意识为基础”的教育(Grant,1998)。4教师树立课程意识后,不再把教材视为权威而看作是他们与学生进行对话的素材或范例,是有待进一步探讨、延伸和拓展的资源。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由忠实的教材“灌输”转变为借助各种课程资源和媒介、以课堂为平台的对话与交往。“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