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赵振国摘要.ppt

  1. 1、本文档共6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 2岁幼儿已经能够使用积极活动策略、自我安慰、寻求他人安慰、被动行为、回避等情绪调节策略(王莉,陈会昌,1998,2002)。 3-4岁能采用各种策略调节他们的情绪。如阻断感觉输入,改变行为方式等。 4-5岁幼儿倾向于承担社会责任、表现出积极情绪应对消极情绪情景。具有了一定的情绪调节的外部社会化要求。 初级情绪和次级情绪 儿童在婴儿阶段已具备了高兴、悲伤、害怕、愤怒等情绪,心理学家称为初级情绪。初级情绪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形式。 自我意识情绪,如自豪、罪恶感、羞耻、尴尬等,也称为次级情绪。这类情绪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形式,因为这类情绪是非常个人化的,它们常常与个体独特的生活经历、期望、文化背景等有关。 爱好游戏 Freud:游戏是宣泄被抑制的消极情感的必要渠道。 Piaget:游戏是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必要过程。 Erickson:游戏使儿童有可能安全地操练以后在现实生活中将要规定要干的事情; Maslow:游戏是自我实现的一个主要途径。 游戏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成分似乎给婴儿期和儿童期学习提供了动机。 探索–游戏顺序的最大价值可能是发展了一种对生活的强烈态度:今天的学习和工作导致未来的收益和快乐。 游戏不仅是“伟大的幻想”,而且是“伟大的综合”。游戏是儿童从婴儿期混沌的生活,通过发展和试验新获得的技能,通向运动技能、认知技能、情感技能和社会技能的有机协调之道。 皮亚杰:三种主要游戏 感觉运动阶段与照料者、玩具和物体一起进行的练习性游戏 前概念期(2-4岁)和前运算期中的直觉阶段(4-7岁)的以假装为特征的象征性游戏 直觉阶段和具体运算期结束时的受规则制约的、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规则型游戏。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符合道德标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如爱慕、敬佩、赞赏、热爱、欣慰等;否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如羞愧、憎恨、厌恶、愤恨等。 道德情感体验的形式 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 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 想象的道德情感体验 情感共鸣 伦理的道德情感体验 自觉的、有意识的、概括化的 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 1岁儿童产生最简单的同情感:情感共鸣 2-3岁产生简单的道德感:好孩子的标准,最初的爱于憎 4岁后开始把行为与道德规则进行比较。如中班儿童的“告状”行为。 5-6岁已经开始能够体验到经比较产生的相应的情绪状态。 第三节 儿童情绪发展的理论 学习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认知理论 生态学理论 学习理论 Waston经典条件作用:华生认为,婴儿的爱、怒、怕三种基本情绪是先天的非条件反射,无须学习。其他的大多数情绪反应是儿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习得的。 斯金纳等人的操作条件反射,强调情绪的随意性。许多学者运用操作条件反射来引发情绪,获得成功。 儿童表情的丰富与父母的反馈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情绪的影响,大量的学习是通过模仿产生的。观察是情绪反应的重要来源。 学习理论(小结) 主要假设:把情绪情感的发展看成是生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条件反射(经典的或操作性的)。 支持性证据: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情感表达的方式,情感的丰富性和发展速度也不相同。 每个社会都有一定的情绪表现法则,儿童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获得这些法则的。 局限:不能解释情绪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如社会性微笑的发生,婴儿的“陌生人焦虑”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关键假设是:自我在亲子交往中发展起来。尤为强调婴儿和母亲间的关系,并将母子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精神分析学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儿童早期,他们特别重视母-婴关系。 精神分析的许多理论明显缺乏科学根据。 例如,在精神分析论看来,母婴感情联系限制在与生物内驱力下降相联系的范围内,但哈洛及其同事所做的研究驳斥了母婴情感联系与生物内驱力有关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过分强调情绪变化是来自于由母婴关系所协调的自我发展,而后来的许多研究证明,6-12周婴儿的微笑不仅是对母亲的面孔的反应,而且也是对广泛的非社会性刺激,如圆图形模式或铃声的反应。 精神分析理论(小结) 主要假设:情绪产生于生物性的本能(力比多),同时情绪影响儿童的行为和人格建构。 支持性证据: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解释的事实:亲子依恋的形成。 局限:将情绪生物学化、绝对化。 Harlow Zimmerman的研究(1959) 金属母猴 绒布母猴 有奶吃 没有奶吃 冰冷 温暖 理论上:婴猴与金属母猴在一起。 实际上:婴猴只在饥饿时去金属母猴那里,其他时候与绒布母猴在一起。 二、儿童情绪发生的理论 华生的观点: 新生

文档评论(0)

富贵礼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