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1.docx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学的专业词汇历史: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过程,是不依赖于我们今天主观意识的以往的客观存在。站在人类的角度,“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一般所言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在这个客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化认知。历史观与历史哲学:历史观是对人类客观历史的概括性、总体性认识。历史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理论,是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的论证。二者的区别是历史观可以不作理论论证性的表述,可以寓于其他历史撰述或散见于判断的表述。历史哲学则是解决诸如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质、历史是否发展、如何发展、历史发展的动力如何、历史发展的方向及有无规律等重大问题。史学理论:所谓理论,是一种总体性、抽象性的系统化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史学理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区别在于研讨的对象不同,二者不应混淆,但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史学理论应解决诸如历史学的性质、任务、特点,历史学可否真实反映历史,史学的功能,历史认识如何检验,史家的应有基本素质,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问题。史学概论: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名称,只作为一个传习知识的课程载体。其主体内容应当是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但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有极密切联系,又离不开史学史内容的辅助,因此成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技能修养、史学史内容的综合组装体。而各家的此类著述、各学校的课程内容,构成均有较大差异。史学概论的这种性质,正好适合向大学生传授关于历史学的综合性理论知识。史学的特点:滞后性;选择性(关联性);不可重复性;偶然性与必然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史学萌芽:记言记事类史书的出现【例如:《春秋》】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但这种写法有损于历史的客观性。史学的确立:汉代,纪传体史书的开创《史记》体例: 《汉书》体例:《本纪》12卷(《项羽本纪》) 《纪》12卷《世家》30卷(《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列传》70卷(《太史公自序》) 《传》70卷《表》10卷 《表》8卷《书》8卷 《志》10卷 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泷川龟次郎)《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通典》: 唐杜佑著。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述了唐玄宗天宝末年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对唐代制度的记述尤为详实。《通志》:南宋郑樵著,共200卷,分传,谱,略3部分。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二十略最为有价值。“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文献通考》:元朝马端临著,是一本记述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共348卷。宋: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纪传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将《资治通鉴》分为239个事目,每件事自成首尾。在传统的编年、纪传体之外,开创了新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三通:唐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十通:唐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清朝:考据学的兴起;1、对明代心学的反动2、清初的“文字狱”3、遗民心态,保存国史4、“康乾盛世”为纯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初三大家:顾炎武《日知录》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新创学案体撰写学术思想史(学案体史书的出现)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对历史事件原因、背景、变迁、影响的评论考证历史的代表作: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赵翼:《廿二史札记》《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

文档评论(0)

dashew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