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的生命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湖石的生命精神   作者简介:来维志,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艺术学院(美术学)   摘 要:“太湖石”顾名思义,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米芾爱石如命,曾用“瘦、漏、透、皱”来评价太湖石。区区四个字,不仅为太湖石赋予了生命精神,也折射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太湖石精神;园林;中国艺术   “太湖石”顾名思义,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乃太湖石骨,浪击波涤,年久孔穴自生”。其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有水、旱两种,因其蜿蜒怪势,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与英石、灵璧石、黄蜡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奇石,历来被皇家观赏与文人士大夫造园视为瑰宝,是中国园林叠山中的最爱。   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期开始有人玩赏,到唐代开始特别盛行。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个酷爱收藏太湖石的人,白居易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米芾亦是爱石如命,曾对自己收集来的奇石行跪拜礼,称之为“石兄”,并曾用“瘦、漏、透、皱”四美来评价太湖石。区区四个字,不仅为太湖石赋予了生命精神,也影射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瘦之形   瘦,为太湖石四美之首。留园冠云峰即是如此,独立高标,孤迥特立,有野鹤闲云之情,却无萎靡柔弱之态,恰如一清癯老者,拈须而立,超然物表,不落凡尘,智者的象征。在中国古典文化和审美传统中,自李唐一朝后,皆以瘦为至极。瘦与肥相对,朱良志先生曾指出:“肥即落色相,落甜腻,所以肥腴在中国艺术中意味着俗气。”如李清照诗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词人笔下,“瘦”具备着不可言传的魅力,可谓花瘦人瘦,怜花自怜,任你是铁石心肠,也要为之所动。虽比花喻人,却有绝妙魅力,读后令人无限伤怀凄婉,含蓄动人。无独有偶,传为五代荆浩所做的“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亦是如此,中国艺术认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朴茂盎然的生命,非从艳丽中求得,而是从瘦淡中汲取。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逍遥艺术精神看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肥落色相,色即是空,淡去色相而得色之灿烂,停留在色相之上,而失世界真意。瘦,即是去除炫目色彩后的清淡之风,如文人画在色彩和水墨上,更注重水墨的运用,所谓“运墨而五色具”,黑白相应,自出性灵,以清雅滋润之效,给人诗意的境界,言志言情。因此,抛肥腴,除色相,而取“瘦”,实则是中国艺术审美情趣的独特之处。历来众多画坛名家善枯木,崇老境,即是源于此。从艺,犹如参禅悟道,摒绝妄念,才能渐入佳境。奢侈纵欲,为艺者大忌,贫到一丝不挂,又为艺者大悲,衣食简朴,行囊简单,身体清癯,思想就容易起飞――修道者如是说。   漏之灵   太湖石多孔洞,由此而得“漏”之美。漏,即通透、活络,与窒塞相对。《周易.系辞下》中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正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其意是指事物在时间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的。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回顾中国美术史的特点,大致有:1,历史文化悠久;2,多民族性和区域性;3,发展不平衡性;4,强大的纳构力和稳定性。综其所述,无外乎一个“通”字,通透活络,不断吸收、融合以及借鉴外来文化,顺天而变,顺势而生,正所谓“艺道贯通”,如计成所说“瘦漏生奇,玲珑生巧”,缘何?灵气往来尔。中国文化视天地自然为生命,倡导“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生命观,生命之间彼摄相因,“万物并作”,“生生之为易”而成盎然的生命空间。由此可见,太湖石之漏,即彼此贯通融合,生生不息。   文化、艺术,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无变无通,即是走上了末路。王羲之揉合汉画与西域线条而成的“春蚕吐丝”,曹仲达结合西域梵画与中土释家造就的“曹衣出水”再到近代魏源“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海国图志》。华夏文明五千年来取得的诸多成就和留给后世的无限文明,就在太湖石中寻得原因,通透活络而得生生不息,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石之漏,灵气贯通,交融贯彻。   透之境   透,本意指石的纹理贯通,所谓“纹理纵横,笼络起稳”,细腻温润,玲珑剔透。又闻太湖石如玉般温润,细腻,扣之铿然。声如磬。光影穿过,绰绰然玲珑微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暗香浮动月黄昏”,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艺术文化的审美精神中,多讲求“细雨小桥人独立,三更灯影透林微”的委婉清澈、意会而不可言传之境。在古典私家园林中,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强调山水清音的本身之美,园中其他设计也遵循此要求,山石的堆叠、水渊的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