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化学教学设计(毕华林).ppt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化学教学设计(毕华林).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学习的三重表征 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三重表征。 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 内容、活动、情景这三个部分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都需要其他部分的支撑才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 学习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指向特定的学习内容,要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要能从中产生一般性的知识结论。 如何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价值 历史的角度 社会的角度 学科的角度 知识形成的背景 知识形成的过程 知识的实际应用 知识之间的联系 1673年,波义耳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 1756年,罗蒙诺索夫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提出质量守恒定律 1777年,拉瓦锡进行同样的实验,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20世纪初(1908,1912),德国、英国化学家分别进行了精密度极高的实验(0.0001g) “质量守恒定律”知识价值分析 问题解决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条件) 定量研究方法(对化学学科发展的贡献,以及定量研究对仪器设备的要求) 科学归纳法(归纳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下雨了,掬一把雨水,想一想,这些水分子是从哪里来的?当然,现在它们来自于你头顶上的那片乌云,可是去年,兴许它们还凝固在黄河源头的冰川里,抑或流淌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里呢!下雨,只是水天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大自然中的水究竟是怎样循环的? 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太阳为水提供能量,使水分子的运动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便摆脱彼此束缚,变为水蒸气,扩散到空气里,升腾到高空中,在高空遇冷凝结成云;云随风迁徙,再遇冷又转变成雨或雪,返回地球,汇入江河湖海,渗入山川平地。通过这一过程,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大自然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不断地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淡水资源。 “水的天然循环”知识价值分析 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离开这个基本点,就不是化学。 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中学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任务。 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通过水分子的运动这个微观视角来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这就是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这段学习材料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以水分子的运动为思维视角,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这一宏观现象展开微观想象,达到训练学生化学思维方式,加深对物质微粒性认识的目的。 “水的天然循环”知识价值挖掘 事实性知识: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核心概念:水分子 思想方法: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观念性认识: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活动天地: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Cu与O2反应) 阅读材料:分离液态空气 实验探究:通风不畅环境的空气与新鲜空气中CO2含量的区别 “空气的成分”知识价值分析 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原理 从气体混合物中把某种气体转化为非气态物质而除去 教学内容的理解层次 第一层次:掌握具体的知识点 第二层次:分析重点、难点、弱点 第三层次:挖掘知识隐含的思想、观点、方法 第四层次: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思考三: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如何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这是建构性学习和教学的核心目标。“为理解而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条重要信念。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不同的问题所引起的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方面的作用也不相同。 教学中应尽量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特征 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 具有适宜的难度 具有合适的梯度 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 所谓思维容量是指思维的深广度水平。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 首先,从思维方向来看,它应该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思维活动持久地进行; 其次,从思维力度来看,它应该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再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将书本上或者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就能解答,那么该问题就没有什么思考价值。 具有适宜的难度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应该是难易适度的。实践证明,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地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思索。 具有合适的梯度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可以设计成问题组,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降低问题的难度,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问题组”

文档评论(0)

ebitji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