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津地理会考知识要点(精华版)
1、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统
总星系 其他恒星体统
河外星系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1)地球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2)距日远近适宜,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3)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中的大气层,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4)地球内部水汽的生成及外逸凝结导致了液态水的存在。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气候: 影响短波通讯: 影响地球磁场: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地方时差和区时的含义:经度相差150,时间相差1小时。北京东8区,伦敦0时区,相差8小时。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规律: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
5、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
夏至 北回归线
春分 秋分 赤道
春分
冬至 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 具体变化 春分、秋分日 由赤道向两侧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夏半年(3.31---9.23) 1.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冬半年(9.23---3.21) 1.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春分日与秋分日 全球昼夜等长:各12小时 赤道 全年昼夜等分 季节更替的原因
6、地球的内外部圈层
内部:由外到内依次地壳、地幔、地核。岩浆(软流层)位于地幔。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外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生物圈最活跃。
7、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转化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8、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及其地貌
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主要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可分为背斜和向斜这两种形态。
断层是岩层受力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而形成的。
理解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内力)作用,常常发生断裂,易被外力侵蚀破坏,而形成山谷。
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岩石受挤压,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9、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流水侵蚀:地面在内力抬升基础上,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我国横断山地的“山高水深”峡谷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河流上游山前冲积扇,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内力作用使基底缓慢下沉,泥沙沉积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风力沉积:在干旱地区,风速变化使沙粒堆积成为沙丘,沙丘移动会带来流沙危害。
1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多雨的气压带是低压带,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多雨的风带为盛行西风带。
气 候 类 型 分 布 规 律 成 因 气 候 特 征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间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高或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