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嫉妒.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嫉妒   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林某,毒死了室友黄洋。一位英年早逝,一位锒铛入狱,两个孩子,令人心惊。或许,这两位高智商的名校研究生在用生命警示我们:我们的教育中缺少生命教育,仅仅成绩好是不够的!同时,大家开始高度关注:嫉妒是怎么产生的?当我们嫉妒时,该怎么办?家长也开始恐慌,宿舍还能住吗?同学还能相信吗?   我们请来各路专家、神人、读者,就此事来了一场大讨论。您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心理专家――   @戎国强:过度、过早的竞争让孩子无师自通地习得“有他无我”的极端思维。升学率,是学校之间的竞争;升学,是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竞争,就是把别人当对手和敌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就是教育孩子从起跑线开始就把他人当对手,无师自通地接受了“有他无我”的极端思维。在发生矛盾时,采取极端行为的结果,在外人看来很意外,很震惊,但是对当事人来说,是一件很自然、很符合逻辑的事情。   @孟迁:如果能尊重自己,内心就没有攻击性,这是家长需要跟孩子一起做的功课。孩子是环境的反映,嫉妒的本质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是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够好。父母要转变,要自信,就要疗愈自己。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容易觉得自己不够好,为什么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孩子也会嫉妒?因为家庭条件优越和这个孩子内在自我是否充实无关,充实的内在来自对生命本身的尊重,而非家庭条件、长相、才能等等外在的社会价值。尤其是有权势的家庭,父母往往给孩子造成“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给你的,没有这个家,你什么都不是”的感觉,这样的孩子内在是更加匮乏的。   @胡慎之:因为成绩好,家长和老师就把孩子捧上天,是在害孩子。林某是家族的骄傲、母校的骄傲。优异的成绩给林某带来了一种“我很优秀”的虚假自我。但在人才济济的复旦,林某的成绩不再能给他带来荣耀,相反,人际交往的挫败、家庭的贫困,让林某失去了优越感。之前建立起来的虚假自我,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轰然倒塌,他无法面对这样的自己。林某不愿和舍友均摊水票的钱,因为觉得自己喝的少,不公平。这种对公平的过分追求,是林某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的一种方式。如果孩子在学生时代,因为成绩好,被老师和家长捧上天,就容易建立起这种虚假的自我,而长大后,势必要面临这种虚假的自我崩塌的那一天,孩子很脆弱。不如,从小就告诉孩子:我们只是普通人,只是在某一方面做得稍好些而已。这样,孩子的人格才有坚实的基础,不会在忽高忽低中迷失了自己。   @武志红:有人对这个事件的解释是,黄洋能做得更好一点,就不会发生这个悲剧。这事不能怪黄洋。林某对外部世界的敌意极度敏感,会放大敌意,也会曲解对方意思,将非敌意信息解读为敌意信息。林某内部世界已经坍塌,他对谁发起攻击行为,这是他内心所决定,而外部的诱因实在不重要。   @张久祥:对成绩特好的孩子更应给予心理关照。林某对自己的家庭背景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对自己也不接纳,觉得所有和他有接触的人,都会鄙视他、不尊重他、挑他的毛病,有消灭剿灭他的危险。这种对自己的不接纳,会激发出强烈的好胜心,从而在学习上发奋努力:林某拥有同龄人中少见的自律,每天6点半准时起床,老师基本上不用管。他那优异的成绩是别的方面受挫的过度补偿。家长尤其要对成绩特别好的孩子给予心理关照。孩子每天过得开不开心?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跟同学、老师相处得怎么样?对孩子的心情状态保持一份了解和警醒,才不至于让孩子被自己累积的情感干掉。   教育专家――   @尹建莉:孩子不适合参加竞争,竞争带来的挫折会导致“道德变异”。儿童对世界的反抗萌生于某种心理受阻,每一种受阻都是一次挫折。这种挫折感会慢慢演化为内心的敌意和无力感,道德变异就从这里开始。减少挫折感,是呵护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当下,制造儿童挫折感最多的,莫过于无所不在的竞争。竞争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就可能进行报复。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竞争,我们不否认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能推动社会进步。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要适度而不能过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就不适合参加。他们是弱势人群,体内能量本身就很少,竞争消耗能量,于老人来说会加速枯萎,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成长。   @海岚:不用盲目比较的方法教育孩子。黄洋的案子让人联想起中国特有的嫉妒心理:看不得同龄人比自己好。在加拿大幼儿园,如果期待孩子把外衣快速穿好,老师会说:我看见埃里克森把衣服穿好啦,谢谢!我看见艾米丽把衣服穿好啦,谢谢!老师不会说:埃里克森最快,艾米丽第二快,托尼你再不快点儿就是老幺了!这两种方式,前者关注的是孩子的个体行为,老师的表扬是要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后者关注的是孩子之间的比较,孩子们关注的是“我比谁如何如何”,而不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