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兴县志2
第一节 民族
一、汉族
县境有中原先民居住,始于秦朝。
1931年,罗陈乡人在村前掘出汉代五铢钱。七八十年代,县文物普查部门在县城郊桥亭岗、井料岗、二龙岗挖掘出东汉、东晋汉族古墓,穴内发现一批随葬汉族物品,说明汉人其时已在县内定居时间很长。现新兴县大部分族群的族谱,均述其始祖于宋、元由南雄珠玑巷经珠三角南迁而来,以梁、苏、李、陈、叶、顾、区、何、黎、潘、刘、彭、赵、甘、简、张、廖、伍、黄、麦、吴、冯、周、阮、罗、郭、陆、卢、郑、谭、谢、胡等姓的人数较多。在县城的较早汉居民是康、丁、方、侯、王姓等人。
历代官员离职后和士卒随征后定居下来的汉人在县内为数不少。新兴向为广州通往古高凉七郡的交通枢纽,军事位置重要,历有军队驻扎。明清时期,被派来新兴屯田的兵丁及其家属亦混编入县内各村民籍。现县境仍存有“军屯”、“新营”等地名。如到水村冯姓、厚良村赵姓人,其祖先是新州官员离任后而留居的。
从北宋末至南宋期间,汉人大规模南迁,赣南地区人口发展较快。这部分移民大多来自中原、河洛一带,史称“客家人”。县境的客家人多是在明朝嘉靖年间陆续从梅县、兴宁等客家地区迁入县境西部,有练、刘、黄、张、曾、林、石、颜、龚、徐、李、冯、董、罗、廖、杨等姓族群,形成今河头、簕竹相对集中的客家人区域。特别是湾边、湾中、楼下村委会是客家人的中心聚居地,保持着纯粹的客家语言和风俗。天堂、车岗、水台、太平等地也有客家人居住。
清朝雍正年间,因海禁,有粤东的客家人迁到县境东部定居。这部分客家人,受清咸丰年间“土客械斗”的冲击,至同治三年(1864年),多数迁出县境,迁到广西等地。
2000年,县内汉族人口382751人,占全县人口的99.4%。
附:疍家族群
疍家,别称疍民、疍族、疍户,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我国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汉族。其起源已不可考,一说是秦始皇大军凿灵渠,开通南下通道,进占南越,杀西瓯越人,西瓯人逃散,不服秦军的管治。逃散的西瓯人以舟楫为宅,捕鱼为业。据传他们见水色则知有龙,又称龙户。一说是广府、客家等汉民系到达珠三角的早期南方汉族人。
元朝的《新州志》载,新州有疍家18户。因为郡邑差遣频繁,元至顺元年(1330年),疍家逃散到其他地方落户,改行谋生。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州守薛里吉思多方招诱,疍家始得复业。明洪武年间,官府将疍家编户立长,属河泊所管治,向他们收取鱼税。明朝初期,疍家增至32户。后来增至300多户,每年收得鱼米税银35两1钱5分9厘。后官府加大征收赋税,疍家惧于沉重的赋税,逃散外地,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新兴县仅存疍家33户。
至明崇祯年间,因新兴河浅,无鱼可捕,疍家大都转为驾船为生,装载客货,往来高要新桥至新兴洞口之间。清朝初期,个别船家与当地的恶霸勾结,占据码头渡口,强夺奸掠,令大多船家弃舟入山,结茨编茅,成为山民。这部分船家的后代主要散落在河头、洞口、簕竹一带。亦有部分人仍以船为生,装客载货。民国期间,疍家归洞口警察所管理,但不编入乡镇保甲。其时,有住家船50多艘、驳船50多艘,船家400多人。
1979年后,县内船家已全部在陆上建房定居,称“水上居民”,其风俗习惯与陆上居民无异。
二、瑶族
县内瑶人,按居住习惯分为排瑶与过山瑶。新兴县有瑶人的记载,最早见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新州知军州事何坤的《重修州治记》,称新州是“瑶僚杂居”之地。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学正谢应子《新州宣慰使阿里元帅平瑶碑》载:“据其间者为瑶人,不隶版籍,平居耕食自如”。明万历《新兴县志》记:“瑶有甲有丁,明宣德年,有瑶户56户。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据瑶官报,瑶甲共丁177人。”清乾隆《新兴县志》述:“新兴并无黎僮等类,惟有瑶人一种”。
三、俚僚人
俚僚人是新兴古代的土著。秦汉时期,“百越”归属中央王朝管治。至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引发持续三个多世纪的中原汉人移民潮。与此同时,珠江流域各土著民族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百越”发展成为俚、僚、蛮等族系,汉后始称俚僚。三国时期吴国的万震在《南州异物志》里说:俚人住在“广州之南,苍梧 (广西梧州)、郁林(广西贵县)、合浦(广西合浦)、宁浦(广西横县)、高凉(广东阳江)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从6世纪中叶到7世纪初,新兴县的俚人归属高凉冯氏管辖。
东晋至隋,朝廷推行“以俚制俚”,大量敕封岭南土著为公、侯,官至县令、太守、刺史、将军,促进汉族移民和岭南土著的融合,汉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形成两晋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较大规模的汉移民进入,县境的俚人一部分向西迁徙,或渡海至海南岛(黎族),或至广西(壮族)、贵州、云南等地区,留在当地的也渐渐被汉化。
第二节 姓氏
一、概况
1985年,居住在县内的人口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