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荆轲刺秦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随堂训练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秦王还柱而走 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解析:C A项,反—返;B项,还—环;D项,振—震。 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B.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解析:B 例句为被动句式。A项,“何如”意为怎么样,固定句式;B项,“见……”表被动;C项,“欲与俱”应为“欲与(之)俱”,为省略句;D项,定语后置句。 5 荆轲刺秦王 轻松晨读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随堂训练 轻松晨读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赏读: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诗人以极高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作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 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肃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 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渊明诗人皆说他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课前预习 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人。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后因反对宦官下狱。成帝即位后,得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楚辞》。辑录群书时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按国别编订为《战国策》。《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解读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文学常识 (1)《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以国别记事的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时代历史散文发展的高峰,直接孕育了汉代的史传文学。长于叙事和议论,长于细腻描写,长于人物性格刻画。叙事情节生动,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2)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游历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其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万分高兴,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3)独树一帜的国别体 国别体,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之后的《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共33篇。陈寿的《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也是国别体。 5.特殊句式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4)皆为戮没。(         ) (5)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6)燕王拜送于庭。(       

文档评论(0)

mv2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