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入新课 很多人对湘西的理解停留在《湘西剿匪记》的艺术想象中,停留在湘西土匪那种野蛮、无知、懒惰、愚昧的印象里。其实不然。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湘西,在黄永玉的画里;湘西,在宋祖英的歌里。神秘的湘西是大家的梦里故乡。湘西是书是画也是歌: 湘西是一本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湘西是一副画,展示着神秘的山水风光; 湘西是一首歌,演绎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坎坷一生,但成名之路并不艰难 因为独特的文学天赋而被众多名人帮助。 据说沈从文出身湘西水乡,未曾上过中学;小学毕业后当过兵,任上士司书,作过屠宰收税员。 1923年8月,20岁的沈从文离开湖南来到北平。他来北平的本意,是进一所大学读书,然后再图发展。但是,他当时仅有高小文化水平,外语一窍不通,虽然也读了一些新书报,却连标点符号也不会使用。他参加燕京大学国文班的入学考试,竟一问三不知,得了个零分,自然无法正式进入大学学习。他只好独自住在前门外杨梅竹斜街的酉西会馆里,开始第一阶段的自学,立志靠自己的努力闯入文坛。? 沈从文每天早上吃一点冷馒头、泡咸菜,就走出酉西会馆到宣武门,跑进京师图书馆看书,一直到闭馆才返回住处。 生活完全陷入困境的沈从文。租了银闸胡同一间小房,由贮煤间改造而成的,又小又潮,只有一个小窗口,窗口上还钉了四根细木条,房内仅能搁一张小小写字桌、一张小床,沈从文把它叫“窄而霉小斋”。 他经常在小公寓里为温饱犯愁。功成名就后的沈从文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先是在一个小公寓湿霉霉的房间,零下十二度的寒气中,学习不用火炉过冬的耐寒力。再其次是三天两天不吃东西,学习空空洞洞腹中的耐饥力。再其次是从饥寒交迫无望无助状况中,学习进图书馆自行摸索的阅读力。再其次是起始用一支笔,无日无夜写下去,把所有作品寄给各报章杂志,在毫无结果的等待中,学习对于工作失败的抵抗力与适应力。” 同许多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一样,沈从文最初的习作,投寄报刊犹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在窘迫与贫困中,沈从文以一个文学青年的身份,向社会发出了呼救。他曾经用书信的形式,描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文学青年的处境,但因无钱买邮票而没有付邮。后来发表在1924年12月22日《晨报副刊》上的散文《一封没有付邮的信》,是沈从文正式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24年11月,沈从文也曾向在京的几位知名作家写信,倾诉自己的艰难处境。当时受聘于北大的创造社著名作家郁达夫,接到沈从文的来信后,便去”窄而霉小斋“,看望了这个尚不知名的文学青年。 11月13日,郁达夫看到了小房间里的寒酸,一切都明白了。当他知道沈从文尚未吃饭时,便邀他到附近一家餐馆吃了饭。郁达夫拿出5块钱付了账,将找回的3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他还将自己脖子上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摘下来,掸去上面的雪花,披在了沈从文的肩上。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哭了起来。 郁达夫看望沈从文回去的当天,写下了著名的文章《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针对沈从文想进大学读书及其目前的境况,郁达夫发出了愤激之辞,文中,郁达夫为文学青年设计了摆脱目前困境的上中下三策:去外面找工作,或者去革命,去制造炸弹;想法弄几个路费,返回湖南故土;去应募当兵,或者做贼去偷。 1925年,沈从文生活最窘迫的时候,想以投稿维持生计,他做着每月得20块稿费的美梦。这时他以“休芸芸”等笔名写出文章,向各处投寄,对北平报刊进行了“大轰炸”。他的辛勤笔耕开始有了收获,他的散文、诗歌、小说相继出现在《晨报副刊》上,同当时的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相识并结下了深厚友谊。 徐志摩是沈从文人生道路的伯乐,也是“平生风谊兼师友”的知己。在沈从文困顿无助的时候,是徐志摩从《晨报副刊》的大量来稿中发现了沈从文的才华,大量刊发他的文章,使他有了较为稳定的一点稿费收入,解了燃眉之急。 郁达夫写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后,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