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结婚成本——甜蜜的负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代的结婚成本——甜蜜的负担   中国式婚礼在一个个年代中逐步演变,有网友说,爷爷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妈妈只用了“半头猪”;而等“我”(80后)结婚,却要用爹娘“半条命”。网友计算,中国人的结婚成本30年来增长了数千倍。年轻人想要组织一个温馨的小家,却又苦于无法承担这份甜蜜的负担。   网上一个名为“对比70年代至今的结婚成本”的微话题对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的结婚账单做了详细比较。总结出70年代,结婚仅需花费600元;80年代,结婚需花费3000元;90年代,结婚需花费33000元;到了21世纪,结婚成本就已高达426200元;到了目前价格狂飙的今天,恐怕有426200元也没有办法让甜蜜的小两口有足够的信心去结婚了。   “婚不起”渐成年轻人共鸣   上世纪70年代,聘礼或嫁妆俗称“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作为当时家庭生活水平的体现,有这“三件”的婚礼才算是体面。   时代变迁,“三大件”的内容不断更新,但以此为消费指标,中国人对“三大件”的“面子追求”却从未改变。然而,现在的“三大件”是越来越消费不起了。   上世纪70年代,“凤凰”、“永久”牌的自行车,“蝴蝶”、“蜜蜂”牌的缝纫机,“梅花”、“北京”牌的手表,是家庭必备的“老三样”。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0元,而置办齐“老三样”总价约为380元,基本相当于一人一年的收入值,考虑到1978年基本生活开支系数(恩格尔系数)为57.50(即基本生活开支占收入的57.5%),那么,按1978年数据推算,上世纪70年代,每人每年剩余的可支配收入值约为146.17元。理论模式下,一般城镇家庭置齐“三大件”的时间需3年左右。   上世纪80年代,“新飞”、“雪花”牌的冰箱,“牡丹”、“日立”牌的彩电,“水仙”、“威力”牌的洗衣机成为新“三大件”。198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6.6元,“三大件”价格总值约为1900元,1982年恩格尔系数为58.70,理论上置齐“三大件”需9年左右。   上世纪90年代,“三菱”、“格力”牌的空调,“爱华”、“松下”牌的音响,“JVC”、“索尼”牌的录像机新“三大件”上位。以1990~1999年中期收入水平来衡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在3500元左右,恩格尔系数中值为49左右,这个时代的“三大件”最低配置价格为16000元,置齐“三大件”需10年左右。   2000年后,房子、车子,已无可争议地成了“婚姻必备”,另外提得最多的无非是保险、子女教育、旅游等,归根结底,都是“票子”。结婚三大件的转变,直接反映出居民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消费升级流行。通胀水平升级以及经济发展直接促进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但居民购买力则呈现出连年下降趋势。以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000元计算,恩格尔系数为35左右。撇除存款不算,买房买车总计为150万元,满足时间为121年。结婚,对于两个相爱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甜蜜的事情,但曾几何时,这份甜蜜却开始变得异常沉重。买房、买车、拍婚纱照、办婚礼……每一项“甜蜜因子”的背后都需要大笔资金的支持。“婚不起”,渐渐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共同感受。   结婚究竟需要多少成本   有网友说,爷爷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妈妈只用了“半头猪”;而等我结婚,却要用爹娘“半条命”!此话不假。近日,上海一对小夫妻微博晒婚礼账单引来众人围观。除去房、车,双方合计花了32万元,而且多数都由双方父母承担。网友计算,中国人的结婚成本30年来增长了数千倍。   当中国式婚礼在一个个年代中逐步演变,当这爱的接力棒如今传到“80后”手中,人们不禁想问,现在的我们还“婚得起”吗?   结婚新人成负翁   “‘婚不起’,真是‘婚不起’,把所有程序都走完,差不多像是被剥了一层皮。”在杭州一所高校当老师的高琳玲(化名)不久前刚刚跑完她的婚礼“马拉松”,她的脸上写满了疲倦和无奈。   今年29岁的琳玲老家在山东日照,在杭州完成学业后顺利成为下沙一所高校的老师。虽然参加工作没多久,但是家里大人看着两个孩子年纪也不小了,就催促他们在今年完成婚礼。   “一开始就为花销发愁。”说起结婚,琳玲依然皱了个眉头,因为现在高校年轻教师收入相对偏低,像她现在杂七杂八全部加起来也就每年六七万元,所以对结婚开销格外敏感。“还好我不是男的,要是靠我一个人办婚姻大事,基本没有可能。”她苦笑着说。   而未婚夫阿俊的老家在陕西农村,父母务农,并没有什么积蓄,如果要结婚,最后还是得靠自己。好在,阿俊参加工作已有几年,现在年收入10多万元,在杭州的年轻人中也算可以。于是小两口决定,结婚开销的大头由自己承担,但是一定要节省。为了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