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技术2008方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防雷基本知识 周 道 刚 防雷发展简史 1 1750年富南克林发明了第一支避雷针,提出的防雷原理是:利用尖端导体将雷电流引入地中,并快速泄散,从而保护建(构)筑物免遭直击雷击。 2 1753年罗蒙罗索夫重复了富南克林风筝实验,并编写论文《关于因电力而产生的大气现象的发言》。 防雷发展简史 中国建筑物防雷的演变及其特点 各种避雷针的结构及其防雷性能 现代建筑物防雷无须避雷针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宏达 现代防雷要破除迷信(刘继) 论我国建筑物防雷与电子设备防雷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 距雷击点百米内电磁脉冲环境预测---周璧华 雷电特征 1 雷电是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积雨云是产生雷电放电前提,目前积雨云形成雷电的原理还无法解释。 2 空气击穿场强为:3—4×105V/m。目前实验室还不能逼真模拟自然雷电放电。至今世界上最大实验室做的雷电冲击波空气间隙放电距离,最长的,也只有10m左右,电压与距离关系是非线性。迄今仍不知道几十m至几百m这样长的空气间隙击距(R)的放电电压,是个未知数。 3 大多数的雷暴放电都产生在云云之间,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雷电会击中地面,同一块云内不可能发生雷电现象。 4 闪电通道温度约为15000—20000℃。 雷电特征 云中电场达到一定值(在100kV/m以上),闪电就会发生 闪电是发生于大气中的一种瞬时大电流、高电压、长距离放电现象。 常见的闪电主要有云闪和地闪两种形式: 云闪----通常情况下,约占总闪电的一半以上。 地闪-----发生于云与地面之间的放电。 一次地闪过程持续时间为几百毫秒到1秒钟不等。一次闪电包括一次或几次大电流脉冲过程,叫“回击(return stroke)”。闪击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为几十毫秒。 闪电放电可以辐射频带从几Hz到上百个GHz。 正闪雷击、负闪雷击 防雷技术基础理论 就是高电压工程学 包括电场学、气体放电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绝缘材料学、地中电学(接地工程学)、波动电磁学、电气过电压及其保护。 学习防雷基本功——马宏达 目前防雷技术需要突破的难题是:雷电闪击路径无法事先预测-----雷电预警 雷 电 探 测 主要名词解释 防雷装置: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 电磁感应:雷电流在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 信息系统:建筑物内计算机、通讯设备、控制装置等电子装置的总称。 雷击电磁脉冲:一种干扰源,主要指闪电击在建筑物防雷装置或建筑物附近所引起的效应。 雷电危害方式 直接雷击 雷电直接击在建(构)筑物或其它物体上,产生的电动力、热、机械效应。 雷电感应(静电感应) 雷电闪击过程中,在金属物体上产生产生的电磁效应。 雷电波侵入 雷电过电压脉冲沿线路进入建筑物内造成设备、系统损坏的现象。 直 击 雷 击 荔波雷击事故 2005年5月5日18时许,荔波县佳荣镇拉毛村拉亮一组一夫妇干完农活在回家的路上在大树下避雨时,同自养家犬一道遭受雷击死亡。 雷电波侵入 雷电波侵入 沿河县板场乡联文村雷击事故 05.9.2201点左右,村民冉某回家途中全身被雨淋湿,进房间左手开照明灯头开关时,当即被雷电击倒昏迷约30分钟左右。胸部、左腿皮肤严重烧伤。 雷电危害电子信息系统途径 系统雷击侵入途径 系统雷击侵入途径 系统雷击侵入途径 系统雷击侵入途径 系统雷击侵入途径 系统防雷措施 系统防雷措施 摄像机避雷针 我省雷电分布特点 雷电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全省地形东低西高。 西部年平均雷暴日数70—80天,中部(贵阳市为50天)在50天左右,东部最低为30天。 雷电伤亡人员主要分布在农村,城市主要是经济财产损失。 2002-2007年雷电强度6—273KA。 雷电活动的表征 雷电活动情况用年平均雷暴日或雷闪频数表示。 年平均雷暴日:平均一年当中发生闪电的天数,该数据为30年平均或20年平均。 雷闪频数:在1000km2范围内,一年共发生闪电次数。 年雷暴日与雷闪频数成线性关系。 落雷密度-----Ng,9.29 10.4 雷电强度区域划分 年平均雷暴日小于20的地区:少雷区 年平均雷暴日大于20的地区:多雷区 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的地区:高雷区 年平均雷暴日大于60的地区:强雷暴区 常用技术规范 GB50057-94 (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2006 GB50343—2004 JGJ16-2008(8.1) GB50174—93 GB/T 2

文档评论(0)

69522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